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週三提出全新氣候目標,計畫到2040年將溫室氣體淨排放量在1990年基準上削減90%,並首度允許成員國透過購買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碳權抵銷部分排放。
這項具法律約束力的目標,是歐盟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核心氣候願景的重要里程碑。不過,先前法國、德國、義大利、波蘭與捷克等國政府對此方案多有質疑,因此執委會也提出部分「彈性措施」,希望減輕歐洲產業的壓力。
截至目前,歐盟的氣候目標都完全依靠境內的減排行動。根據最新提案,最多可將2040年目標中的3個百分點,以透過聯合國支持的市場購買國際碳權方式達成,減輕本地工業負擔。這些碳權將自2036年起分階段引入,歐盟明年將就碳權的品質標準及購買規則提出具體立法草案。
歐盟氣候事務執行委員霍克斯特拉(Wopke Hoekstra)表示,這項目標是在「極其艱難的地緣政治背景下」擬定的,將為企業提供長期投資穩定性。他指出:「這對經濟、安全與地緣政治都符合利益,能讓我們在氣候政策上持續前進。這也是為了保護我們的人民免受極端天氣侵害。」
此目標仍需歐洲議會與多數歐盟成員國協商並批准。波蘭政府發言人亞當·什拉普卡(Adam Szlapka)對此強烈反對,直言:「這是一個完全不切實際的目標。歐洲當下需要的是支持競爭力和激勵措施,而不是這種行動。」
相較之下,芬蘭政府已表態支持90%的減排目標。
歐洲暖化速度全球最快
氣候變遷已令歐洲成為全球暖化最快的地區,本週熱浪肆虐,引發森林野火與各地災情。然而,歐盟的積極氣候政策也在27個成員國間引起不小爭議。
尤其是美國總統川普年初退出全球氣候談判,令執行嚴格氣候行動變得更複雜。部分政府與國會議員認為,歐美貿易關稅、能源價格高漲已經令工業壓力沉重,無法承受更嚴苛的減排要求。
德國環境部長施奈德(Carsten Schneider)則支持這一目標,表示此舉向其他主要經濟體傳遞了「強烈訊號」:「這將有機會鼓勵中國、印度、巴西、南非等國效仿。」
此次提案也給成員國更多彈性調整,例如若某國森林碳吸收不足,可改以加快汽車等交通部門減排來補足缺口。不過,歐盟氣候科學顧問曾反對將碳權納入目標,警告此舉可能分散本地減碳投資。
國際碳權通常來自海外的碳減排項目,如巴西的森林復育計畫,藉此募集資金;但部分碳權過去曾被質疑無法兌現環境效益。
根據國際承諾,歐盟必須在9月中旬前向聯合國提交新的2035年氣候目標,執委會已表態,此目標將以2040減排規劃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