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政府近期提出打造「東西向能源走廊」的構想,希望藉此提升能源自主、減少對美國依賴。
此一構想獲得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強力支持,不排除將石油與天然氣管線納入計畫。但能源部長Tim Hodgson更進一步,主張以公帑補貼碳捕捉與封存(CCS)專案,支持化石燃料產業持續發展。
儘管此舉在政治上可能緩解部分地區壓力,卻也引發對氣候目標的質疑。
投資化石燃料的風險正在放大
加拿大長年在輸油管建設上飽受阻力,魁北克、卑詩省與多個原住民族群明確反對。雖然近來在美國加徵能源關稅壓力下,有些地區態度稍微軟化,但關鍵問題仍在於「值不值得投資」。
過去聯邦政府接手Trans Mountain輸油管道(TMX)就是因為市場不願出資,而根據2024年預算辦公室評估,這項資產出售後極可能虧損。從財務角度來看,這類大型化石燃料專案投報率堪憂。
根據2022年報告,僅2021年就導致國內生產總值(GDP)減少0.8%,相當於200億加幣。預估到2100年,這個數字恐升至每年5.8%,約1,450億加幣。相比之下,加國從油氣產業每年平均僅獲得約120億加幣稅收,收支落差未來只會持續擴大。
此外,全球能源市場也正發生結構性轉變。日本開始轉售其進口液化天然氣(LNG),意味著供過於求。而中東與東南亞等低成本、地理位置更近的產地正加速擴產,進一步壓縮加拿大出口空間。
機會成本:錯過綠能轉型的黃金窗口
當全球朝向電動車、人工智慧、高效能電器邁進,能源需求勢必飆升,加拿大若無法及時切入綠能賽道,未來可能被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
專家指出,新技術一旦成型,進入門檻與市場空間將迅速收斂。此時若持續投資油氣基礎建設,不僅將錯失綠能機會,更會在未來承擔「過時資產」的財務壓力。
加拿大需要的是一條「綠色能源走廊」
風電與太陽能雖然價格大幅下降,但受限於發電間歇問題,而儲能設備雖然逐年便宜,整體成本仍高。
不過加拿大在這方面有一項獨特優勢:豐富的水力資源。魁北克、卑詩與曼尼托巴三省皆具備規模化供應能力,能穩定電力輸送、降低其他地區發電成本。
再加上亞伯達與薩克其萬的地熱潛力,以及安大略與東部省分的風光資源,若能整合全國電網,不僅可分散能源結構、降低尖峰備載壓力,更能讓電力在跨時區、高低需求間流動,實現效率最大化。
為何勢在必行?
每個省自行維運發電系統,其實存在高度重複與效率低落問題。透過建立全國電力市場,不僅可擴大投資規模、吸引外資,也能讓消費者享有更多選擇。特別是在日夜與季節性電力需求差異明顯的情況下,讓高峰地區能即時獲得低成本電力來源,是減少全國總備載容量的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若能在原住民領地發展再生能源,將為當地創造就業與收入,也有助於推動社會和解。這種雙贏局面不僅具政治意義,更是能源轉型的實際解方。
結語:當能源超級強國,但要選對方向
打造一條真正具未來性的「東西向能源走廊」,關鍵在於聯邦層級的基礎建設投資與省級法規改革的配合。這不只是電力工程,更是加拿大在氣候轉型中的主權戰略。
若選擇延續化石燃料依賴,將可能面對市場退潮與政策風險雙重壓力;但若能以水電為穩定基礎,結合風光地熱多元供應,加上全國電網整合與公平分配機制,加拿大確實有潛力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