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歐洲不輸美國?挪威政府+國企+國際能源巨頭合作打造CCS示範點

圖片來源:Reuters

2025年4月5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Shell、Equinor與TotalEnergies近期宣布擴大在挪威的碳捕獲與封存(CCS)投資,背後其實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挪威不僅具備政策與地質上的優勢,也逐漸成為歐洲碳封存戰略的重要據點。

為何選擇挪威作為CCS投資核心?

首先,挪威政府早在2020年就啟動了「Longship計畫」,透過大量公部門資金支持CCS基礎建設與示範項目,為企業創造穩定的投資環境。

其次,挪威的北海地質結構擁有豐富的枯竭油氣儲層,可作為天然的CO₂封存場域,並已有Sleipner和Snøhvit等早期專案成功經驗作為技術基礎。

對Shell等能源公司而言,這樣的地理與政策條件,特別是在工業與能源領域難以完全電氣化的情況下,CCS可作為減碳的補充技術。

總結來說,挪威之所以成為CCS投資核心,關鍵在於:

穩定且積極的政府政策支持;北海具備全球少見的封存地質條件;能源企業需加速達成淨零目標;專案具跨國封存與商業模式潛力;國營企業帶動外資協作與技術整合

Northern Lights 專案擴建與合作內容

此外,Northern Lights專案的設計具備跨國性質,能為包括瑞典、比利時等其他歐洲國家提供碳封存服務,擴展成一種「碳封存即服務」的商業模式。

而Equinor作為挪威國營能源公司,也發揮了連結政府與國際合作夥伴的樞紐角色,提升專案的可信度與執行效率。

在這些有利條件的基礎下,Shell、Equinor與TotalEnergies決定共同投入75億挪威克朗(約7.14億美元),進一步擴大Northern Lights的封存能力。

歐盟補助與政策推動的關鍵角色

此次專案擴建不僅獲得業界投入,也得到歐盟的支持。歐洲委員會透過創新基金提供1.31億歐元(約1.41億美元)的資金,這筆補助彰顯了歐盟對跨國CCS發展的重視。

此外,歐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EU ETS)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正在逐步提高排碳成本,迫使重工業尋求可行的碳移除解決方案。

歐洲與美國在CCS市場的差異與互補

目前全球最積極發展CCS的兩大區域為歐洲與美國。兩地在推動模式上有所差異。

美國主要依靠「45Q」稅賦減免政策吸引投資,建設速度與市場規模領先全球;而歐洲則較注重政策穩定性與跨國合作,並透過碳價格機制與補助誘因,引導長期產業規劃。

簡單對比兩地策略差異如下:

🇺🇸美國:建設快、專案多,靠稅收減免吸引民間資本

🇪🇺歐洲:跨國合作密集,強調制度整合與政策長期性


※儘管美國目前在CCS設施數量上居全球之首,歐洲也以175座設施位居第二,展現其在政策穩定性與跨國合作推動下的快速發展潛力。這張圖清楚呈現各地區在碳封存佈局上的發展落差,也凸顯歐洲與北美正主導全球CCS產業的格局。

未來展望:北海成歐洲碳封存中樞

Northern Lights的成功,不僅是挪威的成果,更有望帶動整個歐洲的碳封存物流與產業合作網絡。

未來,來自比利時、德國、法國等高碳排放國家的企業也可將工業CO₂透過船運送至挪威北海封存場域。

隨著更多碳運輸基礎設施與封存井位投入營運,歐洲將逐步建立一個跨境碳封存體系。這不僅有助於實現各國淨零目標,也將CCS真正轉化為一個可商業化的脫碳選項。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再生能源
CCS
碳捕捉與封存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