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er
優分析.2023.07.21

特斯拉的四大成本優勢:工資、製程、補助與分銷模式,揭露其電動車市場競爭力的秘密

馬斯克,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正當美國車廠轉往電動車市場之際,最近,美國汽車工會(United Auto Workers;簡稱UAW)正打算與底特律汽車製造商協商與電動車製造有關的工資條件,這項決定將影響未來幾年的製造利潤,路透社因此披露了一些統計分析數據,讓我們可以窺見特斯拉的成本優勢。

根據最新數據,特斯拉在Q2每台車的生產成本約5000美元,而福特(F-US)每台車(含燃油車)只能賺到3,220美元的淨利潤。

#1 較低的直接勞工成本

首先,特斯拉(TSLA-US)在北美並不像其他車廠一樣有工會的壓力,馬斯克在2018年發布了一條推文,警告工人如果加入工會(UAW)可能會失去股票選擇權,但後來國家勞工關係委員會後來裁定這項行為是非法的。

根據統計,Tesla的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和福利大約為45美元。這與UAW代表的底特律三大汽車公司每小時約64到67美元的工資相比,顯然低了一截。

雖然車廠沒有揭露一台車需要多少工時來製造,不過路透社以3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組裝一輛車做估計,Tesla在直接勞工成本上,可能比底特律三大車廠有多達660美元的優勢。

這個差距有助於Tesla為其車輛提供更多功能,或者降低價格而不會虧本。

然而,直接勞工成本只是Tesla在電動車整體優勢的一部分而已。

#2 一體成型鑄造技術

Tesla還推出了使用大型"Giga鑄造"來代替多個零部件的創新技術,這些單體、鑄造的金屬部件可以節省生產設備和組裝時間。

Tesla的高層在今年三月份曾簡述了更進一步的生產成本降低計劃,他們稱之為""unboxed assembly",有機會進一步消除更多傳統組裝線上的步驟,從而將生產成本降低多達一半。

#3 政府補貼吃到飽

由於特斯拉掌握了生產電池的技術,根據特斯拉的財務長揭露數據,光是今年的第二季,Tesla從美國的電池生產補貼中獲得了1.5億至2.5億美元,並從鋰和電池材料的生產中也獲得了相當的補貼金額。

特斯拉也已經幫你計算出來,與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有關的成本下降,幫特斯拉每台車的利潤提高了約625至1,000美元。

#4 節省了經銷商分潤

最後,是經銷商的分潤,由於特斯拉不需要靠經銷商來幫忙賣車,馬斯克一個人在推特上就可以賣得嚇嚇叫。

Ford(F-US)的執行長曾經對外表示,由於Tesla不需要靠經銷商來賣車,因此在分銷成本上能產生2000美元的優勢。

獨特的分銷方式可能是最大的利潤優勢來源。

總結四大成本優勢

現在的特斯拉很類似當初的豐田Toyota所扮演的角色,不斷精進生產成本,讓整體汽車製造成本得以降低,擴大消費者買車的意願。

總結一下特斯拉的四大生產優勢,政府補貼是機會財,不過特斯拉能獲得更多補貼也是靠自己擁有電池的關鍵生產技術,並不能算是作弊。

Giga壓鑄技術也是創新的來源,能夠享受成本優勢也是特斯拉長年努力的結果。

節省經銷商分潤所能獲得的收益最大,這也是馬斯克所開發出來的行銷方式,或許這也代表特斯拉的車子不用多費唇舌就能銷售掉,也是特斯拉的競爭優勢之一,其他車廠也沒什麼好酸的。

不過若是因為節省工資而帶來優勢,那可能就有點不公平了,因此特斯拉未來成本上可能開始會面臨一些社會的挑戰。

特斯拉想當電動車界的微軟?

一台車做了30個小時才賺5000美元,這還算好賺的車廠,對於福特來說一台只能賺3,220美元,比起微軟賺取授權費的商業模式來說,製造汽車實在是太難賺了吧!

也因此,馬斯克到底是不是想從汽車製造上賺錢,一直以來都是個爭議點。

不過最近這個爭議開始有了一些答案,特斯拉似乎正在改變經營策略。

首先,今年以來竟然大方的開放充電站給其他車廠,近日又傳出說,特斯拉可能開放研發多年的軟體與硬體技術給其他車廠分享。

馬斯克是不是想成為電動車界的微軟,把好賺的部分拿下來,例如軟體硬體技術的授權金,把難賺的給華碩/宏碁等PC硬體廠去賺,值得關注並且拭目以待。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