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台灣國防產業政策趨於積極化,國內軍工體系正逐步從「國營主導」走向「釋商量產」的新階段。身處其中的亞航(2630-TW),作為國軍長期合作的飛機維修承攬商,近年積極擴展無人機製造領域,布局成果逐漸浮現,儘管2025年短期營運承壓,但其中長期展望仍具高度關注價值。
軍工主力地位不變,亞航2025短期承壓但非結構性利空
亞航成立於1955年,早年以民航維修起家,後轉型為國軍主流機型(如F-16、IDF、幻象2000、黑鷹直升機等)的維修與後勤服務商,根據2024年數據,國防相關業務已占整體營收的近九成(89.67%),顯示公司在國防產業鏈中的角色相當關鍵。

(資料來源:優分析產業數據庫)
目前亞航手上握有約230億元的軍用維修在手訂單,訂單涵蓋多個跨年期專案,能見度延伸至2031年,這為公司營運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與可預期性。
不過,2025年公司也面臨兩個主要的短期挑戰:
🔺匯率變動的不確定性:近期新台幣升值,讓亞航短期在民航維修這塊業務的營收出現變數。雖然這部分只占總營收一成左右,但對成本波動非常敏感,一旦匯率變動拉高成本或壓縮報價,獲利空間就會被擠壓,對整體獲利還是會有影響。
🔺無人機業務尚未進入訂單收割期:雖然無人機被視為未來成長主軸,但2025年並未有新訂單落地,因此無法即時反映在營收表現上。
因此,分析師預估2025年稅後純益將較去年減少約15.1%。
(資料來源:優分析產業數據庫)
2026年無人機布局進入收成期,亞航有望成為首批量產主力
在政策層面,政府已宣布國防預算將提升至GDP 3%以上,其中針對無人機領域的預算在2026年後將提升251.6億元。
亞航目前是唯一取得中科院授權的中型無人機複材機體製造商,手中主導的「銳鳶二代」無人機,已順利進入試產階段,並有機會隨下一波特別預算釋出,搶下量產與交機的優先機會,帶動營收與獲利回升。
總體來說,亞航2025年所面臨的壓力,多屬於短期波動期,公司擁有穩健的軍工訂單支撐,加上其在無人機產業的領先地位與政策利多加持,預期2026年營運將有明顯回溫,長線展望依然正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