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濟研究院今 (3) 日公布 10 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攀升 2.0 個百分點至 50.3%,中斷連 4 個月緊縮轉為擴張,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則回升 1.9 個百分點至 41.5%,反映 AI 相關硬體與設備需求暢旺、電子業缺貨漲價潮,以及部分品牌廠商開出 2026 年需求預測。
中經院說明,10 月 PMI 組成五項指標中,新增訂單和生產指數同步中斷連續 6 和 4 個月的緊縮轉為擴張,二指數分別躍升 3.9、4.5 個百分點至 51.1%、53.2%,也是本月台灣製造業 PMI 轉擴張的主因。
觀察各產業,由於 AI 帶動相關電力、能源、散熱等設備需求,再加上半導體 CoPoS 先進封裝技術以及高頻寬記憶體 (HBM) 推升新設備需求,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 PMI 已連續 2 個月擴張,10 月指數續揚 1.0 個百分點至 51.8%;新增訂單和生產雙雙呈現擴張,原物料價格指數更攀升 60.0% 以上的上升速度。
另一方面,因上游廠商策略性減產或調整產線等供給端因素,貴金屬、稀土、記憶體、CPU 中央處理器與被動元件推升一波漲價潮,電子暨光學產業的原物料價格指數已連續 10 個月呈現上升,指數續揚 6.0 個百分點至 68.6%,創 2022 年 6 月以來最快上升速度。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雖連續 7 個月緊縮,但指數回升 3.5 個百分點至 43.8%。
惟留意,產業分化顯著,傳統工具機業者的人力僱用與未來展望仍相對低迷保守,並回報產業結構性調整仍持續。
中經院認為,整體而言,製造業的新增訂單與生產與 9 月低基期相比呈現好轉,但多數業者仍回報訂單透明度不高,尤其塑化、金屬等相關原物料產業看終端需求仍有高度不確定性,將持續觀察至 2026 年第一季。
截至 10 月,六大產業仍全數回報未來展望為緊縮,惟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續揚 1.9 個百分點至 41.5%,創 4 月關稅實施以來最慢緊縮速度。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