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速台灣產業推動數位與淨零兩大轉型,並引導更多資金投入新創事業,經濟部會同財政部於今(27)日正式發布《產業創新條例》相關子法修正案。這次修法大幅放寬適用範圍,將透過租稅優惠,直接助攻國內 AI、淨零重點產業升級,包括個人投資門檻調降至 50 萬元,特別針對國家重點發展產業,個人投資的所得額減除上限更可提高至 500 萬元,
針對企業的設備投資,《產創條例》第 10 條之 1 擴大適用範圍,新增 AI 及節能減碳項目,其投資抵減金額上限由現行 10 億元提高至 20 億元,並延長施行至 118 年。
經濟部明確規範受惠的具體產品,涵蓋範圍鎖定在提升生產力的關鍵設備,包括具備 AI 算力的推論伺服器、AI 邊緣運算設備等 AI 相關硬體。在綠色轉型方面,則鼓勵企業汰換為 IE4 以上的高效能電動機、一級效率等級之高效能空氣壓縮系統等節能設備。同時,軟體訂閱制若認列為無形資產,也可納入抵減範圍。新法規定的利多將適用於 114 年 1 月 1 日起訂購的設備。
為鼓勵更多資金及早投入新創,《產創條例》大幅放寬兩大管道:
有限合夥創投 (VC):將實收出資額門檻由 3 億元調降為 1.5 億元,門檻減半。此外,更要求創投在設立第 3 至 5 年內,累計投資新創金額占實收出資額的比率,從 30% 提高至 50%,加速創投將資金實際投出。
個人天使投資:新創設立年限由 2 年延長為 5 年,個人投資門檻調降至 50 萬元。特別針對國家重點發展產業,如機器人、人工智慧、無人機系統等,個人投資的所得額減除上限更可提高至 500 萬元,大幅提升個人投資國家隊新創的誘因。
此外,新創公司須就募資資金擬具投資計畫,以確保資金能及早投入營運所需。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