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譽為「氣候變遷解方」的綠氫,在全球能源轉型版圖中佔據關鍵地位。澳洲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資源,被視為全球最有潛力成為綠氫出口大國之一。然而,近來一連串的產業退場與政府撤資動作,卻揭示了這場「綠氫革命」的不穩根基。
從昆士蘭政府撤回對氫能樞紐的支持,到Fortescue公司裁撤大量綠氫相關職位,澳洲的綠氫夢看似進入寒冬。究竟,產業推動受挫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學習曲線陡峭:產業化經驗嚴重不足
目前澳洲有約15座綠氫生產設施,日產量多數僅在數公斤至一公噸之間,規模遠小於近期被取消的大型專案,例如中央昆士蘭氫能樞紐,原本規劃日產200公噸、2030年代擴大至800公噸。
這樣的落差顯示,從小型實驗設施邁向大型工業規模,涉及規劃、建設、試運轉與長期營運等各層面,澳洲仍處於高度探索期,缺乏足夠的跨部門協作與工程整合經驗。
澳洲每年氫氣使用量僅約50萬噸,占全國能源消費不到1%。且現有使用者多為煉油廠與氨工廠,氫氣在這些場域是現地即時生產與消耗,若改採外部綠氫供應,將需大幅修改生產流程與設備,成本高昂、誘因不足。
換言之,綠氫雖具減碳潛力,卻面臨市場接受度低與轉換門檻高的雙重壓力。
技術與需求矛盾
綠氫並非可即時替代傳統能源的「即插即用」解方。例如,家用瓦斯管線與設備不適用氫氣,製鋼廠若欲改用氫冶煉,也需重設整個冶煉技術。
因此,供應端不願貿然擴產,除非確保有穩定買家;而需求端也不願投入鉅資轉型,除非氫氣供應穩定且價格合理。這種雙向互不信任,正是澳洲綠氫市場難以啟動的癥結之一。
價格競爭力難敵傳統製氫
目前綠氫的生產成本遠高於天然氣重整法製得的灰氫,差距主要來自電解所需的電力成本,而澳洲當前電價依舊偏高。
未來隨著再生能源佈建擴大,理論上可降低製氫用電成本。但實際上,大規模再生電力開發也正面臨土地、輸電網與社會接受度等難題,降價幅度與時間點仍具高度不確定性。在缺乏明確補貼機制下,企業難以承擔綠氫的溢價成本,導致市場形成高度觀望。
政治共識正在瓦解
全球經濟動盪與通膨壓力使企業資本支出趨於保守,政府也轉向支援短期經濟穩定方案,對綠氫這類長期投資意願下降。澳洲聯邦政府雖仍強調綠氫是「未來製造在澳洲」(Future Made in Australia)計畫的核心,但聯邦反對黨對相關稅收抵減方案持反對立場,顯示政黨間共識逐漸鬆動。
此外,2024年昆士蘭選舉後新上任的LNP政府即取消了對中央昆士蘭氫能樞紐的資助,讓產業信心進一步下滑。對資本密集型的氫能專案而言,缺乏穩定的政策環境是最大的投資阻力。
結語與前瞻:從「全面推廣」轉向「聚焦策略」
綠氫產業的現實挑戰促使澳洲重新思考推動路徑。早期許多專案採取「氫能樞紐」模式,期望集結多元需求端提高規模經濟,但實務上高度仰賴精密協調與穩定政經環境,對外部波動過於敏感。
未來若要重新振興綠氫產業,可考慮以下三個方向:
-
策略聚焦:優先支持像氨製造這類已有氫氣需求、轉型難度相對較低的產業,逐步累積規模與經驗。
-
調整補貼設計:目前的補貼政策未針對使用情境進行差異化,未來應聚焦投資回報較明確、可引導需求的領域。
-
重建政治共識:產業發展需超越選舉周期,打造跨黨派、長期一致的支持框架,才能吸引長期投資者進場。
雖然綠氫的熱潮逐漸退去,但若能回歸務實規劃與策略選擇,澳洲仍有機會在全球能源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畢竟,真正的轉型,不只是科技與資金,更是決策者對未來的定力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