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甘蔗、晶片與資料中心:中國如何悄悄用巴西建「替代供應鏈」

2025年05月13日 13:45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優分析

2025年5月1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國正透過能源、基建與數位技術,將全球南方的最大經濟體:巴西,納入其戰略重心。

中巴協議背後的戰略訊號

根據雙方宣布的合作清單,中國企業即將在巴西投入超過45億美元,涵蓋汽車製造、半導體、生技、鐵路、綠色能源與資料中心等六大領域。

其中,一筆來自中國 Envision Energy 的投資格外引人注意:10億美元、甘蔗原料、永續航空燃料(SAF)。這筆投資的象徵性遠超於金額本身。

甘蔗,原是巴西農業經濟的根基,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碳中和戰略中的關鍵燃料來源。對中國來說,這不只是綠色能源的跨境合作,更是用技術與資本在氣候外交中爭奪話語權的實踐。

甘蔗燃料與氣候技術:Envision的十億押注代表什麼?

Envision 的這項投資,是中國能源企業首次大規模涉足 SAF 領域的國際行動。

選擇巴西並非偶然,這裡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甘蔗生產國,也擁有成熟的乙醇製程與基礎設施,可迅速轉向SAF生產。( 見此報導 )

對中國而言,這筆投資是技術出口,更是低碳技術標準主導權的布局。在航空業減碳進度緩慢、電動飛機仍屬遠景之際,SAF 被視為最可行的中期解方。

歐美國家已有相關法規強制使用,供應缺口龐大。中國透過巴西試點,不僅能輸出製程技術,也可將生產鏈部署至中美以外區域,降低政策與地緣風險

巴西作為「替代供應鏈」的新戰略樞紐

不只是SAF,中國對巴西的戰略關注其實根植於整體「供應鏈再佈局」的思維。隨著中美貿易戰與科技管制不斷升級,中國企業急需尋找替代的資源出口國與中立市場。

巴西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牛肉與鐵礦出口國,提供了完美的「非美供應節點」。此外,巴西本身的能源結構也極具吸引力:水力與風力佔比高,具備發展儲能與再生能源項目的潛力。

技術與資源的深度互補

這波投資潮不只侷限於農業與能源。ByteDance 計畫在巴西東北 Pecém 港興建大型資料中心,總預算高達 88 億美元 ( 見此報導 ) ;中國記憶體大廠 Longsys 也將擴張在地半導體產能,避開美國出口管制。

這些行動顯示,中國科技企業正在將巴西視為新的「避風港」與海外擴張跳板。一方面透過資料中心與本地化法規避歐美審查壓力,另一方面則藉由製造鏈在地化,分散中美緊張對供應的影響。

從一帶一路轉向「無標籤的聯盟」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拉美並未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的政治標籤。儘管過去曾多次邀請巴西加入,最終雙方選擇以「發展計畫對接」的方式取而代之。這種更務實、柔性、不涉主權承諾的合作模式,反而降低了當地政治反彈與外界疑慮。

這類合作已不再強調中國主導,而是強調互補互利與長期發展——中國提供資本與技術,巴西提供資源與地理優勢。以鐵路、儲能與SAF為代表,中資正穩步建立屬於「全球南方的價值鏈」。

港口、鐵路與出口走廊的建構

魯拉與中國官員特別強調將強化農業出口導向的鐵路建設,包括多條連接穀物主產區與出海港的走廊。其中,部分項目預計接入中國經營的祕魯Chancay港,實現從巴西腹地到太平洋出口的快速連結。

這些物流基礎建設不僅有利於大豆、玉米、鐵礦出口,也將成為SAF原料與成品的運輸命脈。換句話說,中國不只是單點式投資,而是打造整體出口基礎:能源、運輸、技術、數據一體化的供應走廊。

新全球化實驗?

中資在巴西的這波深度佈局,標誌著一種新的國際合作範式正在成形。它不以意識形態為前提,不要求全面對齊,只要求可落地的共識。這對面臨外資撤離、出口多元化壓力的開發中國家而言,是一種更具吸引力的合作模型。

中國與巴西的這場「雙向賭注」,不僅關係兩國經濟未來,也可能成為全球南方國家觀察如何與大國打交道的新範本。在後疫情、後全球化的時代,這也許就是下一輪全球化的起點。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巴西
SAF
大豆
牛肉
鐵礦
產業
中國
玉米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