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本地電動車需求疲軟與中國品牌競爭加劇,泰國政府宣布調整電動車激勵政策,允許出口車輛納入生產目標,以鼓勵更多車廠投資生產與出口。
為何泰國要放寬本地生產規定?
泰國自2022年起推出電動車政策,允許車廠免關稅進口電動車,但要求在2024年前於本地生產同樣數量的電動車,2025年更提高至每進口1輛需生產1.5輛。
如今,新政策允許出口車輛也可計入該生產配額,而不再僅限於在泰國註冊的電動車。
泰國投資委員會 BOI 秘書長 Narit Therdsteerasukdi 表示:「這次政策修正將提供車廠更大彈性,並協助泰國這個原已是東南亞汽車製造重鎮,邁向區域電動車生產基地的目標。」
中國品牌壓境
儘管泰國為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也是Toyota (7203-T)與Honda (7267-T)等日系車廠的重要生產與出口基地,但中國品牌在當地電動車市場市佔率已超過70%。激烈競爭使泰國內需成長趨緩,為避免產能過剩,BOI 去年已放寬本地生產的時程要求。
目前該電動車激勵政策除了進口關稅減免外,也包含稅收減免與價格補貼措施,至今已吸引40億美元的投資,包括比亞迪 (002594-SZ)與長城汽車 (601633-SS)等中國企業。
根據 BOI 估算,調整後的政策將推動泰國2025年出口約12,500輛電動車,2026年將進一步達到52,000輛。今年4月,泰國完成了首次電動車出口,共計66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