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正式宣布放寬空污防治規定,大多數燃煤電廠不必再裝脫硫設備,這項改變讓先前已投入鉅資的業者進退兩難,也讓外界質疑印度的環境承諾是否動搖。
回顧 2015:推動空污治理的技術升級政策
2015年,印度政府訂下全國性規定,要求約 540座燃煤電廠在數年內分階段安裝煙氣脫硫設備(FGD),這種裝置能有效移除燃燒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硫(SO₂),減少霧霾與酸雨,對提升空氣品質有實質效果。
這項政策原訂於 2027 年 前完成,總投資規模預估達 300 億美元,是印度針對空氣污染治理所採取的重大技術升級行動。
2025 政策修正:大多數電廠豁免安裝義務
但在 2025 年 7 月,印度環境部悄悄發出一份政府公告,宣布大幅修改這項政策:
-
79% 的燃煤電廠(位於遠離城市、污染較不嚴重地區)將完全豁免安裝 FGD。
-
11% 的電廠位於城市邊緣,是否需要安裝將由政府「個案審查」決定。
-
僅剩 10% 電廠(位於新德里等百萬人口以上大城附近)仍需在 2027 年底前裝設 FGD 設備。
這等於將原本大範圍施行的強制規定,大幅縮小成一個極有限的強制範圍,政策方向幾乎可以說是「反轉」。
政府說明:碳排放總量考量成為決策依據
根據政府的公告,這項政策改變是依據中央污染控制委員會(CPCB)的建議,主因是:脫硫設備的運作會消耗額外能源,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換言之,雖然 FGD 可有效降低 SO₂,但在碳排放總量壓力下,政府選擇在空污治理與氣候目標之間重新調整優先順序。
然而,這種說法在產業與環保圈引發爭議。有批評指出,這樣的分析忽略了 SO₂ 對人體健康與環境的直接危害,而且「減碳與減污」並不必然對立。
電廠投資現況:部分企業已大規模投入
這次政策放寬,讓許多已經配合政策安裝設備的電廠進退維谷。
舉例來說,國營電力巨頭 NTPC 就已經投資約 40億美元,為旗下約 11% 的燃煤機組安裝 FGD 系統。另有將近一半的電廠已經完成下單或正在施工中。
但政府最新的通知裡,完全沒有提到這些前期投入的回收機制、競爭平衡或補償辦法。這也讓市場擔心:會不會先配合的廠商反而吃虧,政策搖擺導致長期投資風險上升?
這對電力業者的商業策略、成本回收、甚至電價設計都可能帶來連鎖影響。
對社會與環境的潛在影響:區域落差擴大?
從公眾健康角度來看,這項政策放寬也代表印度許多中小型城市周邊的居民,未來可能會繼續受到燃煤電廠的硫氧化物污染影響,而政府不再強制改善。
這使得這次政策變動不只是能源議題,也是環境正義議題:在缺乏地方社會抗爭力量的地區,污染源被默許繼續排放,受害者卻無處申訴。
而那些原本仰賴這項政策推動空氣改善的環保組織,也可能會覺得這是印度在氣候與空污治理上的「一步退讓」。
未來展望:務實調整還是錯失轉型契機?
從短期來看,這項政策可能降低電廠壓力、延緩電價上漲,對印度快速成長的經濟有助益。但長期來看,它也可能削弱綠色轉型的動能。
尤其是當政策缺乏明確補償、配套與公眾參與時,這樣的「務實調整」可能最終變成一場「失信危機」,對能源規劃、產業升級與氣候目標構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