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陽能製造商最近發起新一波貿易保護行動,針對來自印尼、印度與寮國的太陽能板進口產品提出申訴,要求政府加徵反傾銷與反補貼關稅,理由是這些商品價格過低,且可能受到外國政府補貼,已對美國本土產業造成實質傷害。
這起事件不只是一次貿易糾紛,更反映出美國在綠能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供應鏈挑戰與政策兩難。
事件簡介:太陽能製造商集體請願,美國啟動調查程序
這起請願案由「美國太陽能製造與貿易聯盟」(Alliance for American Solar Manufacturing and Trade, AASM&T)主導,成員包含美國知名製造商 First Solar、韓國 Hanwha 旗下的 Qcells,以及 Talon PV、Mission Solar 等公司。
這些企業要求美國商務部調查三國產品是否存在傾銷與補貼行為,並對其課徵相應關稅,以防對美國本地產業造成進一步衝擊。
他們指出,這些國家的產品售價遠低於成本價,且可能接受政府補貼,使美國剛建立起的太陽能供應鏈無法公平競爭。
進口暴增超過 5 倍,疑似成為中國產能「轉移落點」
這波行動並非空穴來風。根據請願文件,來自印尼、印度與寮國的太陽能模組進口總額在短短2年內從 2.89 億美元(2022 年)暴增至 16 億美元(2024 年)。
請願書中明確指出,許多中國企業在遭遇美國前一波對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與泰國課稅後,將生產線轉移至印尼與寮國,試圖繞開既有關稅限制,持續輸出低價產品至美國。
美國製造仍追不上市場成長
根據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資料顯示,美國的太陽能模組產能自 2020 年的 7 GW 大幅成長至今年的 50 GW,是一項不小的進展。然而,市場需求仍遠遠超過供應能力。預估從現在到 2030 年之間,美國每年的太陽能裝機需求平均約為 43 GW,顯示即使在 IRA 政策推動下,本土供應仍存在明顯缺口。
從產業角度來看,這波請願反映出美國太陽能製造商面對外來競爭的壓力正在升高,透過關稅作為保護手段無可厚非。這些企業在近年來大量投入資本擴廠,若任由低價進口貨充斥市場,將有可能導致投資打水漂。
但站在整體綠能轉型的角度來看,關稅也可能拉高太陽能安裝成本、減慢裝機速度。對於太陽能開發商、建置業者甚至終端消費者來說,這可能是壓力來源之一。
後續觀察:供應鏈洗牌是否持續?美國本土製造能否接棒?
美國商務部有 20 天時間決定是否展開調查。若進入正式調查程序,整體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流程約需 12 個月以上,若成立,最快可能在 2026 年左右開始課徵新關稅。值得持續關注的問題包括:
🔺中國企業是否會再次將產能轉往其他尚未受限國家?
🔺美國本土製造業是否能持續擴大產能、降低成本?
🔺美國是否會逐步擴大「綠能關稅網」,讓政策與供應鏈更一致?
這次的關稅請願並不單純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更是一場政策導向與市場現實的角力。在追求能源轉型、降低碳排放的同時,如何建立自主且具競爭力的製造體系,成為美國政府與產業界共同面對的課題。
未來不只太陽能,風電、電池、氫能等綠能關鍵產業也可能走上相似路線,這場「以關稅換自主」的綠能戰略,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