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週一的預測,美國農夫在 2025-26 年有望創下歷史最高的玉米產量,同時南美主要玉米出口國的總產量也可能創新高。但全球的玉米庫存卻反而預測會掉到 12 年來最低。這代表儘管美國和南美看起來會有豐收,整體市場的需求還是太強,讓庫存追不上消耗速度。
根據 USDA 的數據,2025-26 年全球玉米期末庫存預估為 2.778 億公噸,遠低於市場原先預期的 2.974 億公噸,也比前一年少了 3%,甚至比 2023-24 年少了16%,是自 2013-14 年以來最低的全球期末庫存。
全球庫存壓力仍未解除
如果我們進一步看庫存使用比(stocks-to-use ratio),2025-26 年預估是 18.9%,換句話說,如果之後沒有再種新的玉米,這些庫存大概只夠支撐全球不到五分之一年的需求量,而這是自 2012-13 年以來最低的水準。
另外,有人會問那中國呢?他們不是通常囤很多糧嗎?結果這次反而不是。如果把中國的庫存排除在外,全球玉米庫存其實比去年多了 7%,但還是處在過去 13 年來的第二低水準。
中國雖然預計會有史上最大產量的玉米收成,但成長幅度會是近 5 年來最小的,進口量預估也不會變多(中國說跟去年差不多),這跟美國農業部原本希望中國能多買點有出入。
美國玉米真的夠用嗎?要看天氣和種植面積
再來看美國本身,USDA 估計 2025-26 年美國玉米期末庫存只有 18 億蒲式耳,這是市場預期中的最低水準之一。
雖然今年美國的玉米產量預計會有創紀錄的 158.2 億蒲式耳,比去年多了 6.4%,但這個產量背後是每英畝要達到 181 蒲式耳的超高產量,而去年才剛創下 179.3 蒲式耳的最高紀錄,想要再創高,天氣跟種植狀況必須非常理想,不能出任何差錯。
不過,也有樂觀的看法認為,如果美國農民增加種植面積,像是從目前的 9530 萬英畝增加到 9600 萬或 9700 萬英畝,那麼就能多出 1.16 和 2.82 億蒲式耳的產量,這樣庫存就有機會回升到心理門檻的 20 億蒲式耳水準。
這個變化會反映在 7 月的 USDA 供需報告中,那時候會把 6 月的種植面積調查結果納進來。
接下來要關注天氣和出口競爭
雖然目前美國玉米的種植進度很順,已經種好 62%,比過去平均還快,但真正的考驗在夏天的天氣狀況,只要出現乾旱或天災,就可能馬上引爆市場對供應的擔憂。
接下來一年,美國的玉米出口商可能會面臨來自巴西的更大競爭,因為巴西 2024-25 和 2025-26 年的玉米產量預期會明顯回升,不像 2023-24 年那麼慘,可能會搶走一些美國的出口訂單。
另外,美國最大的玉米買家——墨西哥,2025-26 年預估的進口量不會增加,和今年差不多。也就是說美國在出口市場上既有更多對手、又沒有更多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