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金控 (2882-TW) 攜手國際氣候發展智庫 (ICDI)、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及高市府環境保護局,共同舉辦第 5 屆「2025 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今 (24) 日親自出席開幕式,會後受訪時指出,在永續金融邁入深化階段之際,永續不應停留在理念或倡議層面,唯有將自然復育、碳權等行動「商品化、標準化」,讓其成為具可投資性與可衡量報酬的金融商品,才能吸引更多資金進入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即退出《巴黎協定》,並減少對綠能產業的聯邦補助,他認為氣候政策會損害美國製造與就業,因而大幅放寬石油、天然氣與煤炭的開採限制。外界關注全球永續行動是否倒退?李長庚坦言,美國政府與部分美國企業確實延後永續承諾及減少投資,部分歐洲國家受美國政策影響,開始檢討過去在氣候投資與碳排揭露上的嚴格規定,導致資金流向短期出現波動。不過,從台灣角度來看,國內在永續投資或氣候行動上並沒有出現退場現象,反而持續推動相關布局。
他指出,雖然美國永續行動「倒退」較為顯著,但並非全國一致,美國仍有多州與川普不對盤,部分州政府及企業仍持續投入永續作為,只是政治氛圍造成外界擔憂。李長庚強調,全球社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不會因此消退,「地球不可能等我們慢慢融化」,各界仍會在能力範圍內努力推動轉型。
李長庚進一步談到,未來國泰金希望把台灣在自然基礎解方上的經驗,特別是「方法學 (Methodology)」的建立與驗證,推廣至國際。他指出,當一套復育或碳補償方法獲得國際認證後,就能推進到標準化與商品化階段,進而吸引更多金融資金與社會資源投入。例如碳權、碳補償若能商品化,就能像其他金融商品一樣被市場接受、交易與管理,形成正向循環。
他舉例說明,國際間已有航空業者導入碳中和機制,若碳排放超過標準,必須購買碳權或採用永續燃料來抵消排放,保險業與交易所也因此開發出避險、選擇權等衍生商品。這些創新若能普及化、標準化,就能讓氣候金融更成熟,並吸引更多民間資金流入自然保育與減碳產業。
李長庚表示,從 2022 年開始,國泰與 ICDI 合作,共同主辦「臺灣氣候行動博覽會」,今年來到第 5 屆,適逢《巴黎協定》生效 10 週年,雖然挑戰嚴峻,我們仍觀察到多國政府、企業持續展現積極作為。同時,國泰也積極進軍國際舞台,包括到聯合國氣候峰會 (COP) 藍區舉辦論壇,替台灣發聲,讓世界看到台灣在氣候行動的努力,展現我們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決心。
在本屆博覽會國泰展區中,以「永續大事紀」展現集團圍繞「氣候、健康、培力」3 大主軸奠定的永續里程碑,並特別呈現國泰的氣候與自然行動實例,包括國泰與臺大實驗林合作,推動「淺山復育造林生物信用額度方法學」,為量化淺山復育效益的科學方法奠定基礎,也鼓勵更多投注於強化淺山的生態保育行動。
第二,國泰與新生永續公司攜手建立減碳科學方法,成功協助坪林在地茶農導入草生栽培耕作技術,提升作物品質的同時,亦有效減緩溫室氣體,在轉型期間,國泰人壽也透過保證收購穩定茶農收益。
第三,國泰人壽與國泰投信攜手中華鯨豚協會,致力海龜救援與復育,成功野放 48 隻海龜,存活率提升至 50%,更進一步支持環境調查,了解海龜的習性與活動範圍,以科學方法守護海洋生物。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