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美國,一邊是老電廠準備退場,一邊是風能、太陽能、天然氣發電設施排著長長的隊,等著併網。
而電網呢?審查流程不夠快、供需失衡、電價上升,甚至有些地方開始擔心限電風險。接入審查關卡,整條能源供應鏈就慢下來,彷彿明明備好了電力,卻卡在「還沒拿到入場券」。
Google 出手,AI 正式插手電網規劃
為了改善這樣的挑戰,Google 宣布與北美最大的電網營運商 PJM Interconnection 合作,嘗試用人工智慧來提升整體電網管理效率。
這次合作是業界首度運用 AI 技術,全面管理電網的接入排程,也象徵著智慧電網建設邁出實質的一步。
這項合作不只是科技應用的突破,更是一種「把討論轉化為行動」的具體實踐,讓電網系統能更快因應快速變動的能源需求。目標是從 2025 年起,分階段將 AI 工具導入 PJM 系統。
📌AI要用在哪?
首先將聚焦於那些原本高度仰賴人工的流程,像是:這座新電廠能不能併網?接進來會不會讓系統出問題?能不能一起併?這些問題,未來都由AI協助先過濾一輪。
地圖,不只導航,也能幫電網找路
該團隊還有更大的構想——打造一套像 Google Maps 一樣的電網模型。
當規劃人員打開這個「電網地圖」,就能即時切換不同圖層,看見每個地區的併網容量、電力需求、可能的風險點。這將把原本複雜難解的電網資訊,轉化成視覺化系統。
比起過去靠 Excel 表格、會議簡報、傳真資料來做併網決策,這種新的工作方式,就像從「黑白地圖」進入「實景導航」時代。
AI × 電網,是雙向的互利關係
這場合作不只是電網在「借力使力」,其實也是 AI 找到了一個理想的應用場域。
🔌對電網來說,AI 是它缺乏已久的能力:快速整合資料、自動建模、提供決策建議。
🤖而對 AI 而言,電網這種龐大且高度複雜的系統,則是極佳的應用場景,能促進演算法在真實世界中的實際部署與優化。
未來,這套技術還有機會應用在更多場景:像是跨區域能源調度、儲能佈局、甚至是天災時的快速復電策略。
尚待驗證效益,但為未來發展奠下基礎
雖然目前還無法具體量化導入 AI 能為整體接入流程節省多少時間,但這項合作代表一種新的嘗試。對 PJM 而言,這不僅是技術升級的開始,也可能為整體電網規劃帶來新的思維與作法。
隨著電力轉型的腳步加快,如何讓新型能源快速、安全地接入電網,將會是未來幾年整個產業關注的核心。Google 與 PJM 的這次合作,或許正是邁向更智慧、彈性電網管理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