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預測,AI技術將大幅提高生產力,有望推升全球GDP達7%以上。然而,這可能需經過「J 曲線」階段,初期面臨挑戰後才會看到顯著進步。到底什麼是J曲線,為何新技術的發展都會走這個模式?
根據高盛的預估,AI技術可望大幅提高生產力,將來全球GDP可能因此技術的突破而增加了7%之多。
不過這個預測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實現。因為根據過去經驗,每次新技術的突破都會遵循一種叫做「J Curve」的軌跡,先下後上。
什麼是「J Curve」?它是一個用來形容經濟現象的名詞。任何突破都是有好有壞,但總是遵循一種路徑:先吃到苦頭,才會嚐到甜頭。
J Curve的概念最常應用在進出口貿易上,當某國貨幣貶值的時候,短期內會先出現貿易赤字,因為進口商品的價格立即上升,但是出口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反映出貶值帶來的好處,也就是出口競爭力(價格優勢),進而增加外銷。
隨著時間的推移,出口會開始增加,進口會相對減少,從而改善貿易餘額。這種現象在圖表上形成的形狀像字母“J”,因此被稱為“J曲線”。
先苦後甘,就是J曲線的概念。不只是進出口數據,後來很多人發現新技術的應用,都會走相似的路徑,導入的時候會有一段時間沒有效率,等到應用成熟後才會出現大躍進。
AI到底能帶來多大的好處,目前可能都還是在猜測的階段。不過因為幾個原因,它很有可能還是會遵循J曲線的模式。
#1 法律規範
AI所帶來的影響極大,社會不一定能馬上接受。因此將來會有很多相關法律規範是可預見的結果。這會導致想要應用這種技術的廠商,導入的成本已經出現了,卻受到法律規範而無法完整發揮AI所帶來的好處。
#2 商業模式
AI雖然不像鐵路的發明需要很多的基礎建設,但是總投資金額也不小,這麼高的成本需要一個很創新的商業模式,才有機會回本。在另一個賈伯斯出現之前,各家廠商會需要一段摸索期,但是投入成本已經先行了。
#3 教育訓練
像是AI這種破壞式技術會改變原有的商業規則。而商業規則的改變並不容易,因為執行的員工需要重新訓練,即使AI可以學得很快,但人類的教育訓練時間並不短。
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都可能拖慢AI技術的應用,未來AI的應用端確實很有可能會遵循J曲線模式來前進,廠商會先有一段「無效率」期間,等到各方面成熟了之後才會出現效率上的「大躍進」。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J 曲線"在AI發展中並不是必然的途徑,只是最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AI的發展路徑將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技術進步、市場需求、政策環境等。無論如何,對於那些投資或關注AI發展的人來說,理解"J 曲線"的概念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AI的發展趨勢,並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