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紐約外海的 Empire Wind 離岸風場,是一項總額達 50 億美元、預計可供應 50 萬戶家庭用電的重大能源基礎建設計畫,且該案已完工 30%,但於4月遭內政部勒令停工,理由是拜登政府時期對該案的環評程序「過於倉促」。
然而不到一個月,川普政府卻突然反口,撤銷了這項停工令,允許 Empire Wind 重新開工。這一舉動,背後反映的,是比能源立場更現實的政治與經濟計算。
川普的能源雙面性:從喊停到放行的反差
川普政府的能源立場向來強硬。他在回鍋上任首日即簽署行政命令,全面暫停新的風能租賃與許可,明言風電「醜陋、昂貴且危害野生動物」。
而 Empire Wind 此前即是在他任內(2017年)由 Equinor 取得租約,但審批則是在拜登政府於 2023年正式核准。
2025年4月,現任內政部長引述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內部報告指出該風場對「海洋哺乳動物與漁業」存在潛在衝擊,於是要求停工。
但 Equinor 隨即警告,公司為維持工程每週需燒掉 5,000 萬美元,若不復工恐在幾日內被迫取消。對於任何一位聲稱「要創造美國就業」的總統而言,這已非可忽視的代價。
國際盟友與地方政府:壓力從外部而來
令人注目的是,促成川普政策反轉的力量不僅來自企業,還包括外交與地方壓力。
挪威領導人曾向川普政府表達關切。這場外交介入,來自一個美國在北約中的核心盟友。若讓挪威國營企業在美國因行政命令血本無歸,將不利於雙邊關係與未來合作。
同時,紐約州長也在斡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身為民主黨州領袖,她支持風能與綠色投資政策,而 Empire Wind 正是紐約州能源政策的旗艦項目之一。
換句話說,川普雖擁有行政權力,但面對多方交織的外交與地方經濟壓力,也必須做出戰略性退讓。
持續關注:再生能源是否重燃動能?
Empire Wind 的復工,不僅對能源轉型具象徵意義,也可能為再生能源板塊帶來新一波關注。川普此舉間接釋出一個訊號:在戰略層面具意義、且已動工的再生能源項目,未必會遭全面打壓。
這對投資市場是一種穩定訊號。在 AI、資料中心與高耗能製造擴張之下,美東電力需求飆升,離岸風電成為解方之一。
結語:現實主義下的政策迴旋
川普並沒有「改變立場支持風電」,但在「就業」、「外交」、「經濟損失」這三重壓力下選擇妥協,是典型的政治現實操作。
Empire Wind 事件成為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一個真實卻諷刺的註腳:當能源政策遇上地緣壓力與經濟代價,連最強硬的反對者也得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