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拚轉骨〉公會推接骨手術「三大鋼釘」:匯率評價調整、自我保險、改善幣別錯配

2025年11月21日 17:06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壽險拚轉骨〉公會推接骨手術「三大鋼釘」:匯率評價調整、自我保險、改善幣別錯配
圖片來源:由鉅亨網提供

台灣壽險業「美元資產、台幣負債」的高度幣別錯配結構世上絕無僅有,壽險公司 2019 年以來支出避險成本高達 1.6 兆元,過去 10 年累計超過 2 兆元,幾乎全被外銀賺走,但卻只是為了規避短期財報波動。壽險公會今 (21) 日提出接軌新一代清償能力與 IFRS17 的改革架構,並以「接骨手術需先打下三根鋼釘」來形容,希望透過 15 年過渡期,協助產業會計評價調整、建立自我保險能力、改善資產負債結構。

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表示,壽險的會計制度調整完之後,全台灣會看到更健康、更強壯的壽險產業,台灣是民主社會,各種意見都能溝通,壽險業也會傾聽各界的意見。

台灣保險市場開放競爭、總體經濟轉變出現的長期低利率環境,高利率保單的負擔造成壽險資產茁壯後,卻「骨骼不正」,資金必須投資海外,又在會計制度引導下,龐大的外匯避險成本用來平穩短期損益,造成二次傷害,使得壽險業要接軌 ICS 與 IFRS17 時,必須進行「接骨手術」,打下三大鋼釘,逐步修復骨架。

壽險公會副理事長、國泰人壽執行副總林昭廷直言,壽險業每年付出龐大的避險成本不但沒有進到股東口袋,還要額外再拿出 5% 增提,「我們不想再吃藥了,希望能從根本改善體質。」自 2000 年以來,壽險業頂著龐大壓力仍存活下來,顯見台灣人具有強大的韌性,若是國外公司就會直接重整了。

鋼釘一:調整會計評價制度,讓財務報表回到「允當表達」,符合壽險業長期經濟特性

若不先調整匯率評價會計制度,業者仍會被迫做高比率、短天期避險,錯失強化資本的黃金時機。此次建議採 15 年「暫行措施」,將部分匯率評價改為攤銷方式,並加強附註揭露。

此舉類似 2012 年推動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當年同樣遭質疑,但實施 13 年後已累積逾 2000 億元 (2024 年底),並為壽險省下約一兆元不必要避險成本,獲投資人與信評機構認可。目前整體壽險避險比例約落在 60-70% 水準,若未實施外價金,避險比例恐高達 90%。

公會強調,匯率評價會計制度的暫行措施並非讓業者永久偏離 IFRS,其目的與保險業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相同,給予業者 15 年的過渡期間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強化財務體質與資本。更重要的是,必須先打下第一根鋼釘,才能讓第二根與第三根鋼釘更有效果。

鋼釘二:建立自我保險機制,強化壽險業長期風險承擔能力

避險壓力降低後,業者可將節省成本挹注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與特別盈餘公積,強化「自我保險」能力。公會並建議未來稅前盈餘需額外提列 5%,加速資本累積,而這些資金皆不得分派盈餘。

此鋼釘的目標是讓壽險業不再被短期匯率波動牽動,回到長期經營本質。

鋼釘三:從根本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改善幣別錯配,引導壽險資金回流台灣

第三根鋼釘著眼於改善幣別錯配,涉及資產、商品與政策三方改革,如資產面需透過監理誘因引導壽險資金回台、提升國內長天期投資標的供給、推動政策性公建與證券化商品;商品面亦須去保證化並縮短保證期間;政策面結合資產與商品面,主管機關亦在保險業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下規劃「資產負債管理改善獎勵措施」,引導業者改善幣別錯配與存續期間匹配,強化業者財務體質。

不過,這些改革本質上需較長的時間推動,所以需要同時打下三根鋼釘。

這 15 年的過渡期也是壽險體質修復期,之後三大鋼釘就會移除,屆時壽險資產錯配、短期避險比率過高、資金大量投資海外的問題,可望被導正,如同台語說的「打斷手骨顛倒勇」,接骨成功後,壽險資金將順利引導回來,投資台灣;累積足夠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與資本後,就有實力因應市場波動,讓壽險回歸健康的保障功能,累積獲利能力,也能實現對保戶與股東的承諾。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壽險業
匯率
會計評價
壽險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