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科會及賑災基金會的支持下,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災防科技中心) 領銜的研究團隊,針對 2016 年台南與 2018 年花蓮地震,進行災害韌性的分析後。研究成果近日刊登於國際地震權威期刊《美國地震學會通報》(BSSA)。國科會今 (9) 日表示,此篇文稿同時受到聯合國減災風險辦公室 (UNDRR) 重視,摘錄於他們的網站上,分享給全世界的防災夥伴。
國科會指出,這代表公私協作與制度化演練,備援都是防災與災後是否可迅速重建關鍵,研究也刊登在國際期刊。據研究結果告知,韌性不是偶然的即興發揮,而是來自有系統的累積與演練,基礎設施的模組化設計、制度化備援機制等,都需要平時就建立完成及練習,才能在災害時迅速啟動。
國科會表示,韌性不是偶然的即興發揮,而是來自有系統的累積與演練,基礎設施的模組化設計、制度化備援機制等,都需要平時就建立完成及練習,才能在災害時迅速啟動。
國科會指出,防災合作在公私協作相當重要,就是災前可能由公部門主導較多,但在災時,就必須仰賴私部門的人脈網絡和專業技術的協助,若能在平時建立信任與合作平台,災時才能有共同的語言,更快速有效整合資源,包括基礎設施的模組化設計、制度化備援機制等,都需要平時就建立完成及練習,才能在災害時迅速啟動。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