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詐騙猖獗,銀行祭出管控警示帳戶新規定,但「AI 誤鎖帳戶」引發不少民怨,多位立委於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關切此議題,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今 (13) 日備詢時表示,金管會會督促金融機構精進偵測系統、提高準確度,同時要求設立 24 小時專線,讓誤鎖個案能即時處理,不過,今年 9 月警示帳戶首度出現負成長,顯見控管已見成效,強調「阻詐決心不變」,將在兼顧打詐與民眾權益間取得平衡。
彭金隆說明,警示帳戶分為兩類,一類由檢調機關設控,金融機構僅為協助無權解鎖;另一類則是打詐專法通過後,金融機構得依內部風險評估自主管控。他強調,金管會並未要求銀行「怎麼做」,但若 AI 模型設定不當,會立刻要求了解與改善,並請業者將誤控經驗分享給同業。
據統計,2022 年警示帳戶大約 6.6 萬個,2025 年 1 月初正式突破 15 萬戶,顯見詐團不斷地利用這些閒置或人頭帳戶,情況非常嚴重。不過,今年 9 月,國內警示帳戶總數首度出現負成長,由過去每月增加約 3000 戶轉為下降,顯示控管初步見效。彭金隆說,目前已有 25 家銀行的警示帳戶減少,但金管會仍會持續督導精準調校系統,「要更準確,但不能放鬆」。
彭金隆表示,金管會有要求銀行公會打詐委員會持續檢討、分享案例經驗,「只要有一個案子出現誤鎖,我們就希望不要再重演。」他重申,打詐與保障民眾權益並重,將盡快尋求平衡,減少誤鎖情形發生。
銀行局長童政彰也補充說明,目前警示帳戶控管已展現成效,但 AI 誤判仍是待改進的重點。他指出,警示帳戶原則上兩年未經檢調通知就應自動解控,理論上應「一進一出」維持平衡,若控管得宜應呈現下降趨勢。
童政彰表示,金管會自今年 4 月將 37 家金融機構 (含郵局) 列入控管評比名單後,各銀行紛紛導入 AI 偵測與預警機制,6 月起警示帳戶增加幅度明顯趨緩,9 月更出現首度減少的情況,全體銀行警示帳戶淨減少約 587 戶,「顯示整體控管有效」。
他坦言,部分銀行因模型設定過於「寬鬆」,確實造成誤鎖擾民,其中 2 家被抗議最多,金管會已要求業者檢討改善,從 AI 參數設定、敏感度調整到事後客戶應對機制,都需全面檢視,同時要求銀行增設 24 小時客服專線,或以線上機器人輔助處理簡易解控案件,「即便是民眾午夜致電,如無疑義,希望能在最快時間內解除鎖控」。
童政彰進一步說明,銀行鎖控多為「暫時管控」,目的是重新確認客戶身分與金流模式,並非完全凍結帳戶。他指出,「在國外,這屬於 KYC(了解你的客戶) 的一環,但台灣社會對此較難接受」。
對於外界質疑等待解鎖時間過長,他強調,若是單純個案,用戶本人前往臨櫃說明,應可當天或數小時內解鎖,僅複雜案件需延後處理。未來金管會將要求銀行針對誤鎖案例進行事前事後回報,並於打詐委員會分享改善經驗,「讓同業少犯同樣錯誤」。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