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洲兩大電力市場:德國與法國,出現了有趣的反差:德國因風光電大增,電力供應滿滿;反觀法國,卻同時面臨風電減弱與核電故障的雙重挑戰。
這種供需失衡,直接反映在市場價格上,也再度提醒我們,當一個國家的再生能源比例越高,天氣與機組狀況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就越大。
事件概況
7月22日,德國與法國電力市場呈現鮮明反差。德國受惠於風速與日照同步增強,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量大幅提升,分別預估達16.8 GW與15 GW,遠高於小幅上升的用電需求(51.5 GW)。再生能源供應充沛,形成價格下行的基礎。
反觀法國,風電減弱,且有五座核反應爐因故障或維修停機,核能可用率降至72%。儘管當日需求僅小幅上升至44.6 GW,整體供應壓力卻迅速上升。綠能波動與傳統電力不穩交織,推升市場對短期價格波動的關注。
市場反應:德價跌、法價撐,碳價同步小漲
法國週二電價:報58歐元/MWh(約67.5美元)。
德國電價:尚未成交,但預期會因供應過剩而偏低。
長期(年約)電價:德國年約下跌1.4%,至85.46歐元/MWh;法國年約也下跌1%,至62.10歐元/MWh。
碳排放配額價格(EU ETS):小漲0.5%,至每噸70.22歐元。
這反映市場對德國綠電充沛感到寬心,但也對法國核能的不確定性保持警覺。
背後關鍵:綠電與核電,哪個更難搞定?
這波變動其實是「再生能源的變動性」與「傳統電力的穩定性」之間的較量:
🔹風光電最大問題是天氣說了算:當風吹得強、太陽曬得夠,發電就暴衝,電價馬上往下掉;但只要天一陰、風一停,就會反過來緊張。
🔸核能理論上很穩,但出包時殺傷力大:這次法國就一次出事5座機組,瞬間失去大筆發電量,市場也立刻反應。
因此,雖然再生能源對環境更友善,但「怎麼預測、怎麼管理」,正是能源轉型過程中最難的一環。
後續觀察重點:3件事會影響電價走勢
氣象預測與電力模型準確性:天氣影響發電,誰能預測得準,誰就能提前布局、降低風險,電網營運商與能源交易機構將越來越依賴AI與高頻資料分析。
法國核電維修與穩定度:法國長年依賴核電(約七成發電量),但老舊機組事故率升高,供應穩定性逐漸被市場質疑,一旦核能長期不穩,勢必加快轉型與儲能需求。
碳排成本波動:燃煤與天然氣的排碳成本未來會更貴,即便再生能源波動大,但從「碳價+環保政策」角度看,它仍是最終贏家。
電力市場正進入「預測力決勝」的新階段
這波德法電價的明顯分化,不只是供需的短期差異,更是能源結構轉型下的縮影。德國靠綠電壓低價格,法國因核能卡關撐住價格,兩者都揭示一個事實:未來的電力市場,關鍵不只是誰有電,而是誰能預測得準、調度得快。
投資人與政策制定者都該認知到,能源轉型不會只有價格便宜的一面,還有高度波動與風險管理的挑戰。真正穩健的能源布局,得兼顧氣候韌性、儲能配套與跨國協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