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概況
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下跌31點,來到2,226點,單日跌幅1.4%,反映三大船型運價同步走弱。
海岬型船指數(Capesize):下跌55點,至3,774點,單日跌幅1.4%,平均每日收益減少460美元,來到31,296美元。
巴拿馬型船指數(Panamax):下跌40點,報1,798點,單日跌幅2.2%,為7月10日以來新低;平均每日收益減少360美元,至16,180美元。
輕便極限型船指數(Supramax):小跌5點,收在1,289點,跌幅0.4%。
⚠️ 跨國企業也中招:企業背景成為「攻擊依據」
葉門胡賽武裝近期宣布,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已進入「第四階段」,這一階段最大的轉變是:攻擊目標不再侷限於以色列籍船隻,而是進一步延伸到全球所有與以色列港口有業務往來的企業船隻。不論船旗是哪一國、航向是否經過以色列,甚至船隻本身從未靠港以色列,只要背後企業與以方有商業關聯,就可能成為攻擊對象。
對全球航運業來說,這是一次警訊——判斷風險的邏輯已經改變,不再單靠航線或註冊國籍,而是延伸到公司背景與商業關係。對供應鏈透明度不足、集團結構複雜的企業來說,這等同於一場風險壓力測試。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本月中在紅海遭襲並沉沒的貨輪「Eternity C」,這艘船雖然掛利比里亞旗,由希臘公司營運,也未進出以色列港口,但因其母公司過去與以色列有合作紀錄,最終仍被胡賽鎖定為目標,導致船員死傷及人質危機。
這也顯示,企業風險管理的盲區,已經從「航線」轉移到「關聯」,跨國航運公司、製造業者、國際貿易商如今不只要審視物流線路,還得回頭檢查自己、甚至子公司與合作夥伴的歷史交易紀錄:哪些聯繫,可能會被第三方認定為「與以色列有關」?
🔺美國談判未果:「以色列例外」成協議破口
其實早在今年5月,美國曾與胡賽武裝進行談判,試圖透過外交斡旋緩解紅海航運危機,雙方當時達成一項初步協議:美方暫停對胡賽的空襲行動,胡賽則承諾停止攻擊通過紅海的商船。
但問題出在關鍵但模糊的一點——協議中並不包含「與以色列有關」的目標。胡賽武裝事後明確表示,他們仍保有對所有與以色列有業務往來對象的攻擊權利,這也讓整份協議實際上效果大打折扣。
如今,胡賽進一步將打擊對象從旗幟與航線,擴大到企業背景與商業關係,等於在行動上主動「突破協議邊界」,使得美國主導的外交努力幾乎名存實亡。
這個結果也凸顯一個現實:單靠軍事護航或外交協商,並不足以解決根本的風險問題,特別是胡賽武裝在判斷目標時,並不總是依據最新或準確的資料,經常基於舊紀錄、甚至錯誤資訊就發動攻擊,這使得紅海地區的誤擊風險始終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