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面對中國在電池礦物與稀土供應鏈上的絕對優勢,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正草擬一項行政命令,計畫在國內建立深海金屬儲備,並加快深海採礦許可與加工設施的核准程序。根據《金融時報》報導,此舉旨在未來若與中國爆發衝突時,能立即動用這些對綠能轉型與國防科技至關重要的戰略金屬,以確保供應鏈不中斷。
所謂深海金屬,主要來自海床的三大類礦物資源:多金屬結核(PMN)、多金屬硫化物(PMS)與富鈷鐵錳殼(CFC),富含鈷、鎳、銅與稀土等元素,這些金屬廣泛應用於電動車電池、風力渦輪、太陽能設備與先進電子元件上,被視為未來能源轉型的關鍵原料。
深海挖礦市場概況
根據國際海底管理局(ISA)資料,目前全球已核准31份深海採礦探勘合約,其中30份仍有效。中國以五份合約位居全球第一,印度則以四份緊追其後,並於2024年申請兩項新探勘權,將擴大在中印度洋的開採範圍。大部分探勘項目集中於多金屬結核,其中17項位於Clarion-Clipperton斷裂帶,為全球最具潛力的深海礦產區。
全球深海採礦市場正快速成長,2023年市場規模為24.9億美元,預估至2028年將達到107.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4%。汽車、電子、油氣與建築產業對這些金屬的需求正帶動整體市場規模激增,尤其電動車產業對鈷與鎳的需求更是核心推力。
環保議題
然而,這場深海資源競賽的另一面則是環境爭議。研究預估,到2030年,深海採礦所造成的海洋生態修復成本恐將高達53億美元,甚至超過一般採礦企業預期可獲得的44億美元營收,引發生態學界與環保團體的強烈質疑。他們指出,對深海環境的破壞可能是不可逆的,而目前對其生態系統的認知仍有限。
支持者則認為,若要實現淨零碳排、推動綠能轉型並降低對中國的資源依賴,深海金屬勢必成為關鍵戰略資源。川普政府此番動作,正凸顯全球在資源、科技與地緣政治間角力升溫,深海,正成為下一場綠能與權力的「新冷戰」前線。
主要廠商
目前主要企業多集中於北美與歐洲,同時也與ISA(國際海底管理局)有合約連結或技術授權合作。隨著深海採礦市場從2023年的24.9億美元快速成長至預估2028年的107.4億美元,未來五年間,技術門檻與政策開放將成為廠商競爭關鍵。具有自主研發能力與資源整合優勢的企業,將更有機會在這場深海資源戰中脫穎而出。
若美國川普政府政策正式上路,預期將帶動本土企業如Deep Ocean Engineering、TMC及相關加工設備商的投資潮,同時對應來自中國如中國五礦的全球供應鏈挑戰,進一步升高這場地緣資源競爭的強度。
-
TMC The Metal Co. Inc.
總部設於加拿大,TMC The Metal Co. Inc.(TMC-US)為目前最活躍的深海採礦新創企業之一,專注於Clarion-Clipperton斷裂帶的多金屬結核(PMN)開採,主要資源包括鎳、鈷與銅。TMC強調其永續採礦技術,並積極推動ESG標準以取得國際投資人支持。 -
China Minmetals Corp.(中國五礦)
作為中國國有企業,中國五礦在全球擁有最廣泛的深海採礦探勘合約,技術實力與國家支持相結合,使其在市場中具有強大影響力。該公司重點發展富鈷鐵錳殼(CFC)與多金屬硫化物(PMS)相關開採技術,與中國綠能產業供應鏈深度整合。 -
DEME NV(比利時)
專精於水下工程與海事建設的DEME,透過其子公司Global Sea Mineral Resources (GSR),積極發展深海採礦設備與探勘技術,尤其在機械採礦載具與遠端操作系統方面領先業界。 -
Royal IHC(荷蘭)
為深海採礦設備製造領導者,Royal IHC專門提供一體化採礦系統,包括ROV(遠端操作載具)、輸送系統與礦石處理設備,其客戶群橫跨政府單位與私營開發商。 -
Deep Ocean Engineering Inc.(美國)
這家公司以設計與製造水下載具與監控系統為主,為美國可能啟動的深海金屬儲備戰略提供技術基礎,預期在川普政府政策推動下將扮演更重要角色。 -
Loke Marine Minerals AS(挪威)
一家新興業者,專注於富鈷鐵錳殼的探勘技術,並與挪威政府合作,強調低環境衝擊技術,目標成為歐洲區綠能礦產供應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