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美國政府將以約89億美元換取英特爾(INTC-US) 9.9%股權,價格定為每股20.47美元,較當日收盤價24.80美元打約17.5%折扣。交易金額主要來自拜登時期通過的CHIPS法案尚未發放的57億美元補助款,以及另一筆32億美元的「Secure Enclave Program」計畫經費,合計89億美元。這使得政府不僅成為英特爾最大單一股東,還附帶一張五年期、每股20美元的認股權證,可再收購5%股權,一旦英特爾失去對其代工事業的控制權,即可行使。
這筆交易緊隨本週稍早軟銀宣布投資2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之後,顯示外部資金正集中進場支撐這家晶片巨頭。受消息激勵,英特爾股價週五大漲5.5%,盤後再漲約1%。
從晶片霸主到連續虧損
英特爾曾是美國半導體製造的代名詞,然而多年管理失誤與技術延宕,使其在製程領先地位上輸給台積電(2330-TW),在人工智慧晶片市場則落後於Nvidia(NVDA-US),中央處理器領域亦被超微(AMD-US)搶走市佔。2024年英特爾出現188億美元年度虧損,創1986年以來首見,現金流狀況也已三年未見正值。新任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今年3月上任後,被賦予扭轉頹勢的重任,但他上月已直言,若無法爭取到足量客戶訂單,公司可能退出晶片代工業務。
問題在於:錢能救英特爾嗎?
分析師普遍認為,這筆資金雖能提供營運喘息空間,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良率與客戶。英特爾的18A與14A製程若沒有大客戶下單支撐,無法攤平早期低良率的高成本,代工業務難以實現經濟規模。相比之下,台積電可仰賴蘋果等長期客戶共同分擔,這正是英特爾的結構劣勢。
這筆交易被視為美國「不讓英特爾倒下」的訊號,也象徵晶片製造對國安與產業鏈的重要性。但政府成為最大股東亦引發憂慮:一方面,川普稱這是「美國的好交易」,確保晶片製造回流本土;另一方面,分析人士警告,政府股東可能帶來治理風險,影響公司決策的靈活性與對股東利益的優先順序。
川普的行動延續其近月來對企業的「異常干預」:允許Nvidia在美國政府取得銷售抽成後,對中國出售特定晶片;國防部成為稀土公司MP Materials的最大股東;以及政府在日本新日鐵收購美國鋼鐵(X-US)案中取得「黃金股」否決權。這些舉措顯示,美國政府正逐步將產業政策與企業股權綁定,雖能保障戰略資源,但同時也創造出新的企業風險類別。
喘口氣,還是長期轉機?
從市場角度看,川普政府的入股,短期上穩住了英特爾的資本結構,也給投資人一劑信心強心針。但若從產業邏輯切入,問題不在於錢,而在於能否真正量產先進製程、吸引關鍵客戶。若無法突破,代工業務將難脫「燒錢卻無規模」的困境,卻為企業帶來「政治力介入」的新風險。
因此,這場交易更像是為英特爾爭取「時間」而非「解方」:它確保英特爾不會立即沉沒,但是否能翻轉頹勢,仍取決於技術實力與市場需求,而非政府的一紙股權注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