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歐盟加速推進環境保護和減少碳排放的目標,歐盟推出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將逐步對高碳排產品徵收碳關稅。
這一政策對鋼鐵行業,尤其是亞洲新興的綠色鋼鐵企業和發展中國家,影響深遠。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的背景
歐盟早在 2005 年便開始推動減碳政策,並創立了碳排放交易系統(EU ETS),要求歐盟企業在產生碳排放時需購買許可證。
然而,這一制度卻也導致部分企業將高碳排的生產線移往碳排要求較低的地區,然後再將商品進口到歐盟,這種現象稱為「碳洩漏」。
為解決碳洩漏問題,歐盟在「綠色新政」框架下推出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確保進口商品在碳成本上與歐盟內部產品公平競爭。CBAM 初期鎖定了高碳排放行業,包括鋼鐵、鋁、水泥和化學品等,以避免這些行業的排放外移而削弱歐盟的減排成效。
CBAM 的過渡期自 2023 年 10 月 1 日起啟動至 2025 年底。在此期間,進口商無需支付費用,但需每季申報產品的進口量、直接和間接碳排放量,以及產品原產國所繳碳價的資料。
自 2026 年起,進口商則需依產品的碳含量購買 CBAM 證書,證書價格依歐盟 ETS(碳排放交易體系)當時的週均價設置,這讓 CBAM 與 ETS 保持一致,使歐盟內外商品在碳成本上達到平衡。
綠色鋼鐵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 CBAM 的逐步實施,全球鋼鐵行業逐漸進入轉型期。位於泰國的 Meranti Green Steel 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公司在泰國建設一座全新的電弧爐,計畫生產低碳鋼鐵,以便出口到歐洲市場。
Meranti 預計,這座低碳排放的電弧爐將於 2028 年開始生產,計劃將 70% 的產能出口至歐洲,並且已經簽署了六項以歐盟為重點的承購協定。該工廠的排放量約為每噸鋼鐵 600 公斤,遠低於傳統煤炭高爐的每噸 2000 公斤排放量。
根據目前的碳價,這樣的低碳技術可以帶來每噸鋼鐵 100 歐元的成本優勢。
隨著歐洲市場對低碳鋼鐵的需求缺口預計在 2030 年達到 2000 萬噸,「綠色溢價」可能高達每噸 300 美元,這意味著符合低碳標準的鋼鐵產品將能獲得顯著的價格優勢,為專注低碳生產的企業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
然而,CBAM 不僅帶來機會,也在國際間引發不小的爭議,尤其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認為 CBAM 是一種貿易壁壘,增加了其產品的出口成本,使其更難以在歐盟市場上與當地產品競爭。
中國等國家呼籲在 COP29 氣候峰會上討論 CBAM 的公平性問題,希望各國就 CBAM 及其他「限制性貿易措施」進行談判,並得到巴西、印度、南非等 BASIC 國家組織的支持。
這些國家強調,他們在減排過程中仍需更多的發展空間,CBAM 的實施可能會壓縮其經濟增長的空間,進而加劇全球經濟的不平衡。
歐盟則認為,CBAM 有助於減少高碳產品進入歐洲市場,並推動全球更一致的環境標準。
國際間的應對策略
儘管發展中國家對 CBAM 持批評態度,但不少國家也在積極應對,努力將自身鋼鐵生產逐步轉向低碳化。
例如,中國目前正在建設 18 座電弧爐,大多數新設施將取代傳統高碳排放的高爐,其中兩座電弧爐更是計劃完全使用太陽能供電。
而印度也在新建 6 座電弧爐,以便其鋼鐵出口符合歐盟市場的需求。
印度商業團體甚至在 CBAM 計劃後開始採取更積極的氣候政策,將其視為保持長期競爭力的一種方式。例如,印度的 JSW 鋼鐵公司便計劃在未來逐步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來供應其歐盟出口產品,以適應即將實施的碳稅機制。
台灣的碳費機制與 CBAM 接軌
台灣因應全球碳定價趨勢,於 2023 年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碳費制度,並自 2025 年起開徵,業者將於 2026 年 5 月前申報繳納碳費。這一碳費機制的設定,旨在減少高碳排產業的排放量,並促使其進行低碳轉型。
*圖片來源: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 台灣碳費的對象與門檻
台灣的碳費徵收對象包括電力業和大型製造業,共計約500家排放源,排放量前20大企業占碳排放總量的80%。台灣的碳費機制設立了2.5萬噸的起徵門檻,並設計了適應中小企業需求的配套措施。
● 自主減量計畫與優惠費率
為鼓勵企業加速減碳,台灣政府提供「自主減量計畫」申請機制,允許符合減排目標的企業獲得優惠費率。企業可通過使用低碳燃料、引入再生能源及提升能源效率等方式減少排放量,以達成中央主管機關核定的減排目標。
● 經濟部的輔導措施
面對CBAM對國際出口的潛在影響,台灣政府正積極協助企業適應新規,並推動一系列配套措施,包含:人才培訓、減碳技術輔導、財務支持與稅務優惠、CBAM申報輔導等,幫助企業完成碳盤查和CBAM申報,以減少國際碳調整政策對台灣出口的衝擊。
未來的可能發展
根據數據顯示,全球各國的碳稅與碳交易系統(ETS)價格差異顯著,反映出不同地區在碳定價策略上的多樣性。
下圖左側展示了部分地區的碳交易 ETS 價格,其中歐盟以每公噸 61.3 美元的價格居於前列,反映出其對碳排放的嚴格控制;右側則為碳稅稅率,其中烏拉圭的碳稅率高達每公噸 167.17 美元,遠高於其他地區。這些差異體現了各國根據自身經濟和政策需求,選擇不同的碳定價工具和價格水平。
為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全球已有75個碳定價機制正在實施中。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近年來也相繼實施碳稅或排放交易制度。而英國計劃於 2027 年推出類似的碳邊境機制,澳洲、加拿大和美國也正在考慮跟進。隨著這些措施推進,所謂的「雙邊市場」現象將逐步縮小,減少企業僅為歐盟市場生產低碳產品的可能性。
未來,在歐盟 CBAM 等機制的推行下,更多國家或將跟進實施類似的碳定價政策。全球的碳減排標準可能逐步一致,進一步推動低碳技術的需求增長。同時,台灣也逐步接軌全球碳定價,透過碳費政策來促進低碳轉型,以保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