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快審28天」誰得利?誰被遺忘?川普能源快車啟動下的產業分裂與政策訊號

2025年04月25日 14: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2025年4月25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當川普政府高喊「國家能源緊急狀態」,宣布聯邦土地上的能源與礦業專案將享有「28天快審制度」,一場政策加速風暴悄然展開。

油氣、鈾礦與稀有金屬企業看似迎來利多,但令人訝異的是,在這份緊急審查名單上,太陽能與風能卻完全缺席

再生能源缺席:「緊急」政策背後的選擇性忽略

根據美國內政部公布的政策內容,「緊急許可程序」將涵蓋油氣、煤炭、鈾礦、地熱、生質能與關鍵礦產等項目,開發商最慢只需等待28天就能取得許可,遠比以往冗長的聯邦審查流程迅速得多。

然而,在所有列出的能源形式中,風力與太陽能未被納入。這兩者雖然是美國近年來成長最快的發電來源,卻未被政府視為迫切需要加速的資源。

這種政策上的「選擇性加速」,說穿了,其實就是價值排序的表態:在川普政府眼中,綠能不是緊急事項,傳統能源才是。

誰能受益?傳統能源與礦業企業的快審紅利

對油氣與礦業產業而言,這項政策可能是一大推進力。業界長期抱怨在聯邦土地開發的審查程序過於冗長、昂貴,如今能在一個月內取得開發許可,無疑有助於加快投資與生產步調。

這可能帶來潛在紅利的產業包括:

🔺油氣與煤炭:企業可加速開採佈局,特別是在能源價格波動高的環境下。
🔺鈾礦與核能鏈:在地緣政治與核電回歸背景下,鈾成為戰略資源。
🔺關鍵礦產:如鋰、稀土等原料,關鍵於電池與國防產業,也是美國意圖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戰略焦點。

制度的另一面:效率背後的風險與質疑

儘管表面上提高效率、促進投資,但此制度也伴隨明顯風險:內政部聲稱會以「替代方式」處理《國家環境政策法》等保護法令,而環保組織如「生物多樣性中心」已明確表態反對,認為此舉將犧牲公共健康與生態。

此外,壓縮的審查時間恐讓地方政府與社區無法充分表達意見,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對立。

而快審機制實施後,大型能源企業將更能利用政策紅利,中小型開發商則可能被排擠。當碳密集型產業被優先放行,是否會對氣候承諾構成結構性倒退?

這些挑戰若無法妥善處理,反而可能導致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升高,拖慢整體能源轉型的步調。

能源不是自由市場,而是政策選擇的產物

這次「快審制」最深刻的啟示,也許不是效率的爭議,而是再度提醒我們,川普政府選擇加速油氣與礦業,而非綠能,不是偶然,而是清楚表達了:在「能源獨立」與「能源轉型」之間,他們選擇前者。

而這也再次強調了一個現實:能源企業的命運,很大程度取決於政策如何下筆,而不是技術表現本身。

綠能的下一步:雖然缺席,仍在前進

即便此次快審制度未將綠能納入,並不代表太陽能與風力的未來被封殺。從技術與經濟面的發展來看,它們依然具備強勁支撐力。

成本持續下降,發電已具價格競爭力;IRA法案提供稅收抵免與貸款支持仍有效;各州自主推動綠能發展不受聯邦政策牽制;ESG資金與歐洲等外資仍高度關注再生能源項目。

綠能不一定每一次都能站在政策風口,但它已建立起足夠的內生動能,在市場與氣候挑戰中持續前行。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再生能源
綠能
礦業
金屬
油氣產業
太陽能
風能
川普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