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非大裂谷的熱土之中,肯亞正悄悄孕育一場以科技驅動的氣候行動。由當地新創公司 Octavia Carbon 所開發的碳捕捉設備,正利用豐富的地熱資源,從空氣中直接移除二氧化碳,為全球暖化問題尋求實際的工程解方。
這項計畫不僅代表著肯亞能源與環保技術的創新,也讓非洲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地熱優勢成為技術落地關鍵
肯亞位於全球最活躍的地質構造之一,東非大裂谷。其特殊的地熱環境使得地熱發電成為該國主要能源之一,占比接近全國發電量的一半。地熱能不僅穩定、綠色,還有大量可再利用的高溫蒸汽,為高耗能的直接空氣碳捕捉(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DACC)技術提供了理想的運作條件。
DACC是一種新興技術,透過化學濾材從空氣中吸附CO₂,再以高溫加熱方式釋放並回收氣體,後續可進行封存或轉售碳權。Octavia所開發的設備即運用了這一技術,並結合當地的地熱優勢,大幅降低營運成本。
年捕碳量相當於千棵樹,邁向規模化發展
目前Octavia的原型設備年捕碳量為10公噸,約等於1,000棵成熟樹木的年吸碳量。儘管規模尚小,公司已計畫於2025年啟用一座年處理能力達1,000公噸的新型碳捕設施,並已成功簽署約300萬美元的碳權合約,其中近半為預付款。
此外,Octavia也宣布與美國初創公司 Cella Mineral Storage 合作,預計於2025年初正式將捕捉到的CO₂注入地下玄武岩地層中。若進展順利,肯亞將成為繼冰島之後,全球第二個實際實施空氣捕碳地下封存的國家。
國際需求龐大,技術尚處起步
根據牛津大學研究團隊與多位學者的估算,若全球希望在本世紀中控制升溫不超過1.5°C,每年須從大氣中移除約7至9億公噸的CO₂。然而,當前各國在碳排放削減與負碳技術部署方面進展緩慢,2023年更首度突破1.5°C的升溫門檻,形勢日益嚴峻。
Octavia聯合創辦人 Martin Freimüller 表示:「雖然我們現在的貢獻還很微小,但一千萬噸的目標,還是得從第一千噸開始。」
爭議與必要性並存,定位關鍵在應用場域
碳捕捉技術的發展始終存在爭議。部分環保團體如Greenpeace認為,DACC與碳封存技術可能被部分化石燃料企業利用為延後轉型的手段,造成所謂的「漂綠」(greenwashing)問題。
不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則指出,儘管大規模減少化石燃料使用仍是當務之急,碳捕捉技術在水泥、鋼鐵等難以完全脫碳的產業中仍扮演關鍵角色,屬於必要的輔助措施之一。
Octavia選擇與非能源用途的碳封存技術結合,並以高透明度建立自願碳市場機制,試圖在產業應用與環保倫理之間找到平衡點。
展望未來:碳市場、新興國家與在地科技的三角契機
從肯亞的案例中可看出三個關鍵趨勢逐漸成形:
🔺碳市場與南方國家接軌:DACC讓非洲國家得以更積極參與全球自願碳市場(VCM),吸引國際資金進入。
🔺在地技術能力的抬頭:設備與研發均在肯亞完成,有望成為其他開發中國家仿效的低本示範模式。
🔺國際合作機會:與美國初創公司的合作,將當地碳封存條件轉化為全球技術合作平台。
儘管前路漫長,但肯亞的嘗試證明,氣候技術不專屬於富裕國家。在全球能源與碳平衡重新布局的進程中,這類自下而上的創新將可能扮演出乎意料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