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美國總統川普在2月18日推出關稅重拳,矛頭直指歐洲車廠。除了已經上調的鋁和鋼鐵關稅,他還威脅對來自墨西哥、加拿大以及其他國家的汽車與半導體加徵25%關稅。這一舉動對歐洲車商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當前,他們已經為了降低在本土市場的高昂成本疲於奔命,同時還得面對來自中國市場的強勁競爭。
為了化解這場貿易危機,歐盟也沒閒著,貿易專員正在與美國展開談判,試圖緩和雙方之間愈演愈烈的緊張局勢。而有一點可以確定:德國車廠已經開始採取行動。
「在地生產」成救命稻草?奧迪、賓士、BMW 各出奇招
在美國市場生存,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美國生產」。這道理,德國三大車廠懂得很清楚:
奧迪:目前在美國還沒有生產基地,但這次動作不小,計劃將針對美國市場的關鍵車型轉到北美生產,並且會在今年內公佈具體地點。
賓士:早在阿拉巴馬州Tuscaloosa設有工廠的賓士,這次將進一步擴大當地產能,以減少對歐洲出口的依賴,避免新關稅帶來的財務衝擊。
BMW:擁有美國斯帕坦堡(Spartanburg)工廠的BMW,則展現出更強的靈活性。因為現有的產能規模夠大,BMW暫時不打算和美國政府談任何關稅豁免,靠現有優勢繼續穩住局面。
這些策略的背後邏輯很簡單:在當地生產,直接賣給當地市場,才能避開重稅。
歐洲車廠在貿易戰裡有多吃虧?
從數據來看,歐洲車廠對美出口依賴程度之高,讓這場關稅戰對他們格外致命:
歐洲每年向美國出口約80萬輛汽車,是美國出口到歐洲的4倍。
德國三大車廠(福斯、賓士、BMW)貢獻了73%的歐盟對美出口汽車數量。
更棘手的是,當美國對歐洲汽車的進口稅僅為2.5%時,歐洲卻對美國汽車徵收10%的進口關稅。這種不對等的貿易結構,讓德國車廠在雙邊貿易中始終處於劣勢。
即使BMW每年從美國向歐洲出口約9萬輛汽車,也無法抵消歐洲市場承擔的高額關稅壓力。難怪BMW執行長直接呼籲歐盟將關稅降至2.5%,與美國看齊,減輕德國車廠在全球競爭中的負擔。
未來德國車廠還能撐多久?
除了關稅問題,德國車廠還面臨一個更嚴峻的問題——生產成本壓力。福斯汽車已經在考慮減產和裁員,以削減開支應對困局。根據Allianz Trade汽車產業專家的分析,德國車廠在這場貿易戰中不管怎麼選,似乎都是輸家。
但危機之下,也隱藏著重新布局的機會。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風潮已經來臨,德國車廠未來的關鍵策略將是:
供應鏈在地化: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降低關稅風險。
市場多元化:拓展新興市場,減輕美國市場壓力。
靈活調整產能:根據市場需求和關稅變化,快速轉移生產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