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川普政府近期提出可能對中國製船舶進入美國課徵高額費用的行政命令,表面上是為了扶植本土製造業、重振美國造船產業,但卻引發美國能源產業的強烈反對。
政策目標:扶植美國本土製造業、重建造船產能
這項提案是川普政府「美國製造回流」戰略的一環,核心在於打擊中國在全球造船市場的主導地位,同時扶植美國本土造船業。
政策支持者如美國鋼鐵工人聯盟、美國製造業聯盟(AAM)認為,此舉將有助於對抗中國的不公平補貼、振興國內就業與造船產業,強化美國的經濟安全。
收費措施:針對中國船隻和船隊的分級收費制度
根據美國政府的提案,未來只要是中國造的船或是跟中國造船有關的公司,進美國港口時可能都要多付一大筆錢。
1️⃣中國造船超過一半,那就一艘收最多100萬美元;
2️⃣如果佔四分之一到一半之間,最多收75萬;
3️⃣即使只有一點點中國船,也還是要付最多50萬。
➡️如果中國船佔比超過四分之一,還可能再加收一筆最多100萬的額外費用。
除了現有的船,就連未來訂購的中國船也不放過。如果一家公司未來兩年內有很多新船是從中國下訂的,也會依比例被收類似的罰金。
如果有公司使用美國自己造的船來進港,反而可以退錢,每次最多可以拿回100萬美元,當作是一種鼓勵。
主要代價:能源產業競爭力恐被削弱
儘管此政策對本土製造業有助益,但美國能源業界反應激烈。
石油與天然氣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而這些大宗能源運輸高度仰賴全球油輪市場。全球大約7,000艘油輪中有五分之一為中國製造。
如果川普政府的罰金政策實施,美國能源企業能使用的運輸船隻將大幅減少。
因中國船舶被罰 → 使用替代船隻成本上升→運費增加 → 出口商需壓低售價以維持競爭力→獲利空間縮減 → 長期可能抑制石油與天然氣生產與出口
這將對全球市場產生連鎖反應,甚至可能造成美國出口量下降,進而影響全球供應平衡。
全球造船格局:亞洲主導
從造船產能來看,亞洲(尤其是中國、南韓、日本)掌握全球大部分的新造船市場。
2024年起,中國船廠承攬的油輪訂單佔比超過60%,相較之下,美國造船廠自2022年後幾乎無新訂單,最後一艘新船交付時間甚至已是2017年。
儘管美方希望透過關稅政策縮小產能差距,但重建美國造船產業不僅需要大量時間與資源,也存在能否與亞洲競爭的疑慮。
不確定性升高:市場調整代價高
若政策上路也可能造成全球油輪市場被迫拆分為三個體系:
中國造船市場(受罰)與非中國船舶市場(需求暴增)。此外,影子船隊(規避制裁、運送俄羅斯與伊朗原油)可能趁勢擴大其角色,填補正規船退出的空間。這會進一步拉高全球能源貿易的不確定性,對市場、環境與政策執行都帶來挑戰。
這樣的市場分化將增加能源貿易的不確定性與運輸成本,導致全球供應鏈更為混亂。
結語:政策出發點合理,但手段與時機需謹慎評估
儘管川普可能將此政策視為一項貿易談判籌碼,用來向北京施壓、換取讓步,但即使政策尚未實施,已有實際影響。
一些船東與租家開始避免派遣中國造船至美國港口,擔心突如其來的高額罰金。美國墨西哥灣的油輪運費也出現上漲跡象。這突顯出,即使是政策威脅本身,也已對能源市場造成干擾。
從本土產業角度看,川普的造船政策具有一定戰略意圖,意在拉高中國出口成本、重建美國製造。如何在保護製造業與維持能源主導地位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川普政策能否被接受與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