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2023 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設定「2030 年前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升三倍」的全球共識後,綠能產業的角色不再僅限於氣候政策的一環,而成為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
要實現全球升溫不超過 1.5°C 的目標,除了技術發展與基礎建設擴張外,能源本身的經濟性早已成為決定轉型速度的關鍵變因。
成本下探速度驚人,綠能專案全面超車傳統燃料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發布的最新報告,2024 年全球新增的再生能源發電容量達到 582 吉瓦,較前一年成長近兩成。
這些新增設施中,有高達九成以上的公用事業級專案,其發電成本都比最便宜的化石燃料方案更具競爭力。報告中特別指出,太陽光電的平均成本比天然氣等傳統選項便宜約 41%,而陸上風電則便宜達 53%。
成本優勢的背後,是技術成熟與規模擴張所帶來的強大推力。從太陽能模組效率提升,到風力發電機的大型化與併網技術優化,再到全球儲能系統價格自 2010 年以來大幅下降 93%,綠能產業的經濟曲線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
發電成本不是唯一變數,供應鏈挑戰浮上檯面
不過,這場由成本優勢所驅動的能源革命,並非毫無阻力。IRENA 在報告中也提出警示,指出短期內仍存在數個風險變數可能削弱再生能源的成長動能。
🔺首先是地緣政治風險。俄烏戰爭與中東局勢緊張,讓全球許多再生能源專案面臨關鍵設備與材料交期延誤,甚至在某些地區造成投資觀望情緒上升。
🔺其次是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像是美國與歐洲針對中國太陽能設備加徵關稅,可能衝擊全球供應鏈穩定,也使得成本下降的曲線面臨反彈壓力。
🔺此外,原物料取得的瓶頸仍未解決,鋰、鎳、銅等綠能基礎金屬的價格與取得來源,成為另一項不容忽視的風險。
綠能已非環保選擇,而是經濟決策
IRENA 總署長表示,僅 2024 年一年的數據就顯示,全球透過再生能源所節省的化石燃料成本估計高達 4,670 億美元。這項成果不只是來自政策導向,更是由技術創新與市場競爭力所驅動。
儘管目前綠能在成本上具有明顯優勢,但若不積極應對上述挑戰,這項進展可能會因為供應鏈瓶頸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而出現放緩跡象。
換言之,再生能源的發展已從過去的「理想論」進入「經濟邏輯」。當光電與風電在全球大多數市場都能提供比燃煤或天然氣更低的度電成本時,是否擴建再生能源設施,已不再只是道德上的選擇,而是關乎整體能源成本結構與產業競爭力的現實考量。
從價格優勢邁向韌性布局
單靠低價已不足以定義再生能源的未來競爭力。未來的重點將轉向整體系統的整合與供應鏈的韌性。
發電技術本身雖已成熟,但如何確保配套的儲能設施與併網能力同步擴充,才是下一波再生能源布局的關鍵。而原料來源的多元化與政策穩定性,也將直接影響各國能否順利推進 2030 年的三倍增目標。
換言之,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綠能,不只是價格便宜,而是能在波動環境中持續提供穩定、可負擔且永續的能源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