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er
優分析.2023.03.13

蛋價狂漲、雞肉也能大漲?卜蜂(1215)大成(1210)高獲利機會來了?

有些人可能會說:政府會抑制廠商讓雞肉價格不要大幅上漲!可是你們看下圖雞蛋產地近幾月的漲幅,而真正菜市場價格也遠高於這些。其實這就暗示著一個訊息:這種民生超必需品,真的缺起來,漲勢不可擋,而且漲再多民眾也都會排隊買單,不怕貴只怕買不到!

政府壓不住雞蛋狂漲,是大家之前沒有預期到卻發生的事,接下來雞肉呢?雞肉大漲的話,會帶來預期之外的報酬空間?

另外,其實卜蜂和大成過往評價一直不低喔!用股價淨值比來看都在1倍以上;以標準差間距來看,也多在平均之上。因為他們的營運價值,是建立在民生必需品上。

用本益比看也會呈現越來越高的趨勢,這樣好像都沒便宜可撿!

所以本篇文章要討論:

雞肉會不會漲?漲的話能讓卜蜂和大成迎來獲利暴漲?

如果通膨讓這類民生食品股比以往更適合存股,那要怎麼抓買點?

先講哪種數據最適合用來估值找便宜位置

因為本益比和股價淨值比都是向上趨勢,找不到歷史低點,所以用去除景氣循環後的「席勒本益比」就會是最好的方法、沒有之一。

回顧過去,如果在席勒本益比顯示低點時入手,後面其實都很容易大賺, 用五年、十年席勒本益比來看都是如此。

所以如果用淨值比、本益比,會好像永遠覺得貴貴的,但用席勒本益比來看,就可以抓到便宜的時機點,而且現在又來到歷史低點的位置了!

那我們已經確定了估值要採用席勒本益比,接下來就是要判斷獲利走勢與潛在空間大不大。

影響獲利因子是成本:黃小玉

卜蜂營運重心是往食品業中下游(畜牧與消費加工食品)發展、飼料占比越來越小;而大成營運重點則是中上游的大宗物資與飼料。

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受國際農糧價格影響毛利率。因為飼料與畜牧最上游原料是黃豆、小麥、玉米,人稱黃小玉,這部分台廠都需仰賴國外進口。

2021-2022他們營收都持續創高,可是獲利卻都下滑就是被成本影響。

2021年開始因疫情、電子供應鏈瓶頸、勞動力短缺、運價高漲等因素開始造成通膨,2021年全球通膨率為4.7%,2022年又因為俄烏戰爭、衝擊能源與糧食供給,通膨率高漲至8.8%。

下圖可以看到黃豆和玉米2021年以來都在高檔位置,黃小玉一直漲讓飼料一年多來爆漲一倍以上、養雞養豬成本變高、最後雞蛋就會漲價。

卜蜂和大成是台灣最重要的垂直一條龍雞肉加工食品業者,而雞肉產地價格雖然也有上漲,但只是將成本上漲給終端消費者,這其實不夠。

政府也會出手壓制肉品不能漲得太誇張,所以整體來說,就是遇到成本高、但售價上升幅度不夠,才出現營收上升而獲利被擠壓的情況。但這種情況會持續嗎?

雞肉大漲價可能性有多大?通膨頑強就會很大

近期美國聯準會主席又釋出將擴大升息幅度的訊息,就是因為美國通膨壓不住,所以升息循環要到頂點,才能有望讓經濟衰退下來。

那美國通膨降溫不順利,也意味著不減反增情況很有可能發生,而剛剛也說了,卜蜂和大成的原料黃小玉都主要是國外進口來的,那民生必需品原料來自國外,台灣也很容易面臨到輸入性通膨。

而台灣政府有可能永遠壓住通膨、不讓雞肉商賺錢、一直破壞市場機制吧!所以照這個走勢下去,雞肉持續漲價、甚至大漲的機會很高。

那漲價能帶來多少獲利潛力?要如何有個概念?

漲價能帶來多少獲利空間?從興農(1712)例子來看

興農的農藥肥料價格也和民生相關、且價格一直都很平穩,但在俄烏戰爭影響下、全球缺糧問題嚴重,加上石化原料墊高成本對除草劑需求強勁,又受到中國能號雙控和運價飆漲的影響,農藥肥料價格自2021Q4開始飆漲。

2022年農藥肥料營收占比約68%,部門營收來到了156.7億,相較過往的100-110億,提升了40%以上,顯見農藥肥料價格漲價幅度之大。

而在漲價的帶動下,興農本業獲利年增率高達77.7%。

如果再把興農2021年的營運槓桿1.7倍加進來一起看,會發現獲利成長率數字居然和營運槓桿X產品營收成長幅度差不多!

所以能知道,即使營運槓桿不高,但只要產品單價上漲幅度夠大,能帶來的獲利空間也會很大。

我們也可以有概念,接下來卜蜂和大成雞肉只要有明顯的漲價,再和營運槓桿做比較,就可以估算出獲利空間。

此外,2017-2018年卜蜂投資約11-13億興建雲林AI飼料廠,能讓整體人力成本節省50%以上,這麼做就是為了對抗不可控的原料成本上升。目前已於2022Q4投入量產,2023正是要發揮效益的時候,所以未來原料上漲對它影響性將會降低、而雞肉價格又在通膨下大漲的話,中間獲利空間就更被拉大了。

結論

政府雖會壓抑蛋和雞肉價格上漲幅度,但不太可能打壞整個市場機制,從這次的蛋荒也讓我們看到,卜蜂與大成事業和民生息息相關,這就是存股很重要的特性。

而存股關鍵就是要買便宜,一開始就有提到卜蜂和大成適合用什麼方式來估值,所以請估下去、找買點!

而且即使我們對雞肉價格將大漲的預測沒有成真,但也能用估值來看下跌風險高不高,而如果大漲價成真呢?獲利空間是不是更吸引人?找到上漲機會高於下跌風險的個股,就是增加報酬期待值的最好作法。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