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 AI技術正快速滲透日常生活,從語音助理到穿戴式裝置無所不在。然而,當這些產品因市場反應不佳或技術更新而被淘汰時,它們最終的去向卻成為一大環保難題。
根據聯合國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2022年全球電子垃圾總量達 6,200萬公噸,但回收率僅 22.3%。與此同時,穿戴式裝置市場仍在快速擴張,根據IDC預測,至 2028年全球將生產超過6億件穿戴設備,較2023年成長20%。然而,隨著AI裝置的普及,它們的回收與再利用問題卻未受到足夠重視。
最近,AI穿戴裝置新創公司 Humane 宣布關閉業務,其 AI Pin 產品短短幾個月內就遭市場淘汰,數千台售價700美元 的別針式裝置頓時成為電子垃圾。同樣地,Meta(META-US)的Ray-Ban智慧眼鏡 雖然銷量突破200萬副,但因難以拆解、電池不可更換,最終也可能淪為不可回收的廢棄物。
科技產品壽命越短,電子垃圾問題越嚴重
Humane Ai Pin 曾被視為AI穿戴裝置的新革命,這款別針可透過語音與手勢操作AI助理,試圖取代手機。然而,因功能不夠實用、價格過高,最終銷量慘淡,Humane 於 2024年2月 宣布結束營運,並以 1.16億美元 資產出售給 惠普(HP-US)。2月28日,所有裝置正式停止運作,成為短命科技產品的最新案例。
電子廢棄物回收專家指出,這類AI穿戴裝置難以回收,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黏合劑,導致拆解困難、成本過高。iFixit 技術專家 莫赫塔里(Shahram Mokhtari) 直言:「這些裝置在被淘汰前,就已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黏死的電池難以拆解,只會導致更多不必要的污染。」
與此同時,Meta的 Ray-Ban智慧眼鏡也面臨相同問題。根據iFixit拆解報告,這款智慧眼鏡的電池幾乎無法更換,拆解後無法重新組裝。iFixit在影片中直接批評:「這款眼鏡雖然酷炫,但最終只會成為電子垃圾。」
企業承諾回收,但回收率低落
Humane 在官網上鼓勵消費者透過當地電子垃圾回收計畫處理 AI Pin,並強調其產品「可以負責任地回收」。但專家指出,由於回收成本高昂,許多回收商更傾向於處理較容易拆解的設備,而 AI Pin 這類使用大量黏膠封裝的產品,最終可能無人願意回收。
Meta 對 Ray-Ban 智慧眼鏡的回收問題則更為模糊,僅在部落格中建議用戶「使用地方政府的電子垃圾回收服務」,卻未提供具體回收計畫。
歐盟近年已開始強化電子產品的回收要求,2023年通過《電池指令》,規定電子設備電池須易於拆卸、更換,並提升回收率。然而,美國目前並未制定類似法規,專家警告 電子垃圾問題將持續惡化。
電子垃圾問題如何解決?
iFixit 永續發展總監張伯倫(Elizabeth Chamberlain) 認為,政府應立法強制企業在產品上市時,就公開「終端處理計畫」。她表示:「理想情況下,當產品停止支援後,應自動開放設計圖,讓第三方企業能夠維修或回收零件。」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環境工程學者 坦塞爾(Berrin Tansel) 則認為,隨著電子產品的原材料成本上升,未來企業可能會開始回購舊設備,以提取可用零件。然而,短期內企業仍不願負擔高昂的回收成本,消費者與政府的壓力將成為推動變革的關鍵。
隨著AI科技持續發展,穿戴裝置將越來越普及。然而,當科技公司忙著追求創新時,電子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卻仍未獲得足夠關注。如何確保這些產品不會成為「一次性科技」,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