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在討論「自駕車什麼時候真正上路?」如今,這場競賽終於開始進入關鍵階段。
Lyft(LYFT-US) 近日宣布,計劃最早於2026年在德州達拉斯推出完全自駕計程車,技術則來自 Mobileye(MBLY-US)。消息一出,Lyft 股價立刻上漲 4.6%,而 Mobileye 更大漲 17%,市場反應相當樂觀。
自駕計程車三強對決:Lyft、Uber、特斯拉
這場比賽,Lyft 可不是唯一的參賽者。Uber(UBER-US) 和特斯拉(TSLA-US)也來勢洶洶,
不過,這場競爭不只是誰能先推出服務,而是誰能讓「自駕計程車」成為真正可行的商業模式。我們來看看,誰目前最有優勢?誰又面臨哪些挑戰?
🚖 Lyft + Mobileye:技術強,但資產輕模式能跑得快嗎?
Lyft 這次的策略很明確——與 Intel 旗下的 Mobileye 合作,打造「技術+平台+資金三方聯盟」。
✅ 技術:由 Mobileye 提供完整的自駕解決方案。
✅ 資本:車輛則由日本商社 Marubeni 出資購買與營運。
✅ 平台:Lyft 則負責共享平台,專注於乘客端的運營。
這種「輕資產模式」的好處是,Lyft 不用自己砸大錢買車,也不用花時間開發技術,而是專注在用戶體驗與市場拓展,讓 Mobileye 和 Marubeni 分擔風險。這不但降低了財務壓力,也讓 Lyft 可以更快地將自駕計程車推向市場。
但問題是,這樣的合作模式真的能跑得快嗎?如果 Mobileye 的技術還不夠成熟,或者 Marubeni 的車輛投資進度太慢,那麼 Lyft 可能還沒真正起跑,就已經落後競爭對手了。
🚖 Uber + Waymo:最強技術與最大平台,雙方能合作多久?
相比 Lyft,Uber 選擇與 Waymo 合作,這個搭配的技術含金量更高。
Waymo 作為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自駕技術公司,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業界技術領先者。他們的自駕計程車已經在鳳凰城、洛杉磯、舊金山、邁阿密和奧斯汀運行,並計劃 2025年再拓展10個以上的城市。換句話說,Waymo 已經跨過「技術驗證」階段,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不像其他玩家還在試水溫。
不過,這裡有個關鍵問題——Waymo 真的需要 Uber 嗎?
目前,Uber 只是個「載體」,讓 Waymo 的自駕計程車能在 Uber App 上運行,但 Uber 不擁有這些車輛,也不控制這項技術。事實上,Waymo 在鳳凰城已經開始自營自駕計程車隊,對 Uber 來說,這種「技術靠別人、平台在自己手上」的模式,雖然可以讓他們快速切入市場,但如果 Waymo 未來選擇獨立運營,甚至與其他平台合作,那 Uber 可能會陷入 被供應商「架空」的風險。
🚖 特斯拉 RoboTaxi:技術領先,但商業模式仍是謎
特斯拉的 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駕技術早已經推出多年,並計劃6月在奧斯汀測試。但目前特斯拉還沒明確表示,是否會像競爭對手一樣,推出共享計程車服務。
不過,馬斯克早就提過一個大膽的構想——建立「RoboTaxi 網絡」,讓特斯拉車主可以把自己的車掛到 Tesla Network,變成共享自駕計程車。
這樣的模式有幾個好處:
✅ 特斯拉不需要自己砸錢買大量車輛,而是靠現有車主的資源來建立市場。
✅ 車主可以在自己不用車的時候,把車拿去「賺錢」,提高車輛利用率。
聽起來很完美,但問題是:
❌ 車主真的願意讓自己的車變成「計程車」嗎? 這可能會影響車輛的磨損速度,甚至可能影響保險條款。
❌ 法規允許嗎? 許多地區對「個人車輛掛載自駕技術進行商業運營」仍有嚴格的規定,特斯拉這種模式可能會面臨監管阻力。
關鍵挑戰:自駕計程車,真的能變成一門生意嗎?
自駕技術的發展讓「自駕計程車」逐漸從科幻變成現實,但問題來了——這真的能變成一門可行的生意嗎?
雖然 Lyft、Uber、Waymo 和特斯拉都在爭相佈局,但這條路上還有幾個關鍵障礙,必須克服才能讓市場真正起飛。
1️⃣ 法規是最大變數
現在美國不同州、不同城市對自駕車的態度天差地別。
📍 加州:已經批准 Waymo 和 Cruise 在舊金山提供自駕計程車服務。
📍 紐約:對於無人駕駛的管制極嚴,目前仍不允許自駕計程車商業化運營。
這代表什麼?即使技術準備好了,市場需求也夠大,但如果法規不允許,這門生意根本沒辦法開展。因此,不管是 Lyft、Uber 還是特斯拉,都得花大量時間 與政府談判、爭取政策開放,才能讓這個市場真正「合法上路」。
2️⃣ 消費者信任度還沒建立
Cruise 在舊金山的自駕計程車曾發生多起事故,導致它的服務被暫停。這說明 消費者對於自駕車的信任度,仍然需要時間建立。如果 Lyft、Uber、Waymo 無法讓大眾相信「這些車真的安全」,那市場接受度可能會受到影響。
3️⃣ 商業模式是否真的能賺錢?
Lyft 和 Uber 現在的模式,是靠人類駕駛來提供服務,但如果換成完全自駕,真的能降低成本、提升利潤嗎?目前 Waymo 已經開始在某些城市收費運營,但是否能達到穩定的盈利?這仍然是個問號。
適合對象:對基本面分析有興趣,希望了解法人如何判斷公司合理價值的人
課程方式:直播 (線上觀看免報名)+實體( 詳見報名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