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關稅上路:這筆帳,誰來買單?品牌與供應鏈責任攻防戰開打

2025年04月09日 12:52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2025年4月9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從今天開始,所有進口至美國的商品正式適用川普政府新一輪的高額關稅政策。對企業來說,這不僅是成本結構的劇烈轉變,更是一場「誰來吸收關稅」的攻防戰。

供應鏈、品牌商、客戶與消費者之間的「甩鍋大戰」也正式展開,這筆帳,到底該算在誰頭上?隨著美國財報展望即將密集公布,答案,正逐步浮出台面。

美光率先開槍,價格戰正式開打

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科技Micron(MU-US)昨日正式對外宣布漲價(見此報導)。除了反映新關稅壓力之外,早在3月底,美光就已通知客戶,由於產品需求超出預期,將上調售價,以應對供需失衡的市場狀況。

美光之所以有底氣漲價,是因為具備了供給缺乏的條件,所以價格有支撐。但它也不會完全無壓力,因為若其他競爭對手選擇不漲價,美光的市占率恐將遭受威脅。

成衣與鞋子品牌更進退兩難

相比之下,成衣、鞋類與運動用品等民生產業的處境更加艱困。幾乎所有的生產基地都在中國與東南亞,加上品牌之間的競爭原本就很激烈,而美國市場需求疲弱,漲價等同於自斷銷路。

對當前已經在流失市占率的NIKE(NKE-US)來說,更是雪上加霜。若無法轉嫁成本,利潤將進一步被壓縮;若強硬調價,市占恐快速流失。

面對這場成本風暴,供應鏈業者的心聲也開始浮現。多數廠商直言,當初將產能設在特定國家,多半是根據品牌客戶的指示;如今政策風向轉變,竟要供應鏈自行吸收錯誤決策帶來的後果,無異於強人所難。

「搬家本來就很貴,當初為了客戶要求搬了一次。現在這個決策錯了,誰應該付這筆帳?」

一位亞洲NAND模組大廠高層甚至直言,「這是你們政府的決策,為何我們要為此買單?以目前的稅率,沒有人能輕鬆吸收這筆費用。」

針對「是否可以將生產移回美國」的提問,這些小企業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不可行」。過去曾試圖在美國本地設廠,但品質未達標準,最終只能回歸亞洲供應鏈。

蘋果供應鏈最無奈:搬到哪裡從來不是代工廠決定

對蘋果Apple(AAPL-US)的供應鏈來說,情況更為典型。從組裝據點到產能分布,代工廠幾乎完全是按照客戶要求。如今面臨高額關稅,若品牌商選擇將壓力全部轉嫁,無疑是在犧牲合作夥伴的利益與信任。

一旦信任破裂,未來若美國政府繼續走「高關稅常態化」路線,美國企業恐怕失去的,不只是幾家供應商,而是整體供應鏈的合作意願。

「如果下一次你再要我搬家,我還如此聽話嗎?」這句話,大概是所有亞洲製造業者的心聲。

財報季將成試金石:高關稅的第一張展望成績單

隨著美國即將進入財報密集公布期,企業是否選擇漲價、誰吸收成本、哪些品牌選擇忍痛犧牲利潤──都將攤在陽光下。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由高額關稅引爆的成本戰爭,才正要開始。誰負責、誰讓利、誰受傷最重?答案仍未揭曉,但混亂已無法避免。

畢竟美國仍然是一個民主國家,當企業財報公布完畢後,川普恐將面對更多來自企業端的壓力。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關稅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