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全球地緣政治局勢日益緊張,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問題正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海底電纜和能源管道作為現代通信與能源供應的命脈,不僅支撐著國家經濟發展,也在國際競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台灣事件:海底電纜中斷
2025年1月,台灣北部海域的一條國際海底電纜因貨輪「順興39號」(SHUNXIN39)拖錨而中斷。該船由中國公民擁有,並長期在新北市外海進行異常航行。
台灣國安單位認為,此次事件可能不是單純的事故,而是針對基礎設施的蓄意破壞。
這一事件讓台灣面臨對通信基礎設施安全的重大考驗,同時也引發對中國「灰色地帶」戰略的擔憂。
台灣國安官員指出,這些異常活動可能旨在削弱台灣的防禦能力,並試探國際社會的反應。台灣事件再次突顯出海底電纜作為全球通信樞紐的重要性,也揭示其脆弱性如何成為國家間競爭的工具。
波羅的海事件:北約與俄羅斯的博弈下的基礎設施破壞
波羅的海地區自2022年以來頻繁發生基礎設施被破壞的事件,這些行為不僅對能源和通信安全造成威脅,也加劇了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緊張關係。
2024年12月,芬蘭至愛沙尼亞的Estlink 2電纜及四條通信纜線因「Eagle S」油輪拖錨而損壞。該船被認為是用於繞過制裁的俄羅斯「影子艦隊」的一部分。
影子艦隊:指一群專門從事隱蔽貿易活動的船隻,通常用於規避制裁或非法交易,特徵包括註冊於法律監管鬆散的國家、頻繁切換旗幟、關閉自動識別系統(AIS)等。
這些船隻主要活躍於能源領域,例如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常利用影子艦隊繞過國際制裁,將石油運至亞洲或其他市場。
影子艦隊不僅削弱了制裁效力,還增加了海事安全風險和能源市場的不透明度。
芬蘭政府迅速展開調查,而北約則宣布增加在波羅的海地區的軍事部署,以應對日益增加的基礎設施威脅。
此外,最具象徵意義的是俄羅斯北溪天然氣管道遭到爆炸,導致三條管道受損。瑞典調查確認爆炸為蓄意破壞,但肇事者至今未確定。
該事件導致俄羅斯通往歐洲的主要能源供應中斷,並釋放大量甲烷,對環境和地緣政治均造成巨大影響。
基礎設施的戰略地位與新型威脅模式
從台灣到波羅的海,這些事件顯示,基礎設施已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焦點。
在地緣政治對抗日益白熱化的背景下,基礎設施破壞行為可能是「混合戰爭」的一部分。
而海底電纜和能源管道是現代社會運行的關鍵基礎設施,支撐著全球通信網絡和能源供應體系。
海底電纜承載了全球超過95%的國際數據傳輸,包括金融交易、網路通訊和國際貿易,而能源管道則保障了石油和天然氣等重要能源的跨境輸送。
這些設施的穩定運行不僅關乎單一國家的經濟發展,也直接影響到區域和全球市場的穩定。任何形式的中斷或破壞,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能源短缺、通訊癱瘓甚至地緣政治緊張升級。
這些事件還暴露出國際間在應對跨境基礎設施威脅時的合作挑戰。例如,中國船隻的涉入增加了調查的難度,而俄羅斯的戰略行為則進一步加劇了歐洲國家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