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於2024年12月3日禁止向美國出口包括銻(用於電池、晶片和阻燃劑)、鎵(用於晶片製造)等戰略金屬以來,美國企業對關鍵礦產的進口路徑產生顯著變化。貿易紀錄顯示,這些金屬儘管遭中國納入出口管制,但美國進口的量仍可能追平甚至超越禁令前水準,並出現透過第三國中轉的趨勢。
銻進口量異常
根據美國海關資料,自禁令實施後的五個月內,美國自泰國與墨西哥共進口3,834公噸的銻氧化物,幾乎高於過去三年總量。同時根據中國海關資料,截至今年五月,中國出口至泰國與墨西哥的銻產品大幅增加,使這兩國成為中國前三大出口市場。而泰國與墨西哥在2023年還沒有進入中國出口的前十名。
根據諮詢機構RFC Ambrian的資料,泰國與墨西哥各僅擁有一家銻冶煉廠,其中墨西哥的設施更是在今年4月才重新運作,且兩國本身並無規模化銻礦開採。此一事實使得大宗進口的原產地合理性受到質疑,亦成為貿易轉運的間接證據。
轉運的操作方式
中資企業 Youngsun Chemicals 在泰國設立的子公司 Thai Unipet Industries,自中國出口禁令實施後五個月內,對美國出口了3,366噸銻產品,是去年同期的27倍。根據貨運紀錄,買家為德州的 Youngsun & Essen,該公司在禁令實施前主要從中國母公司直接進口銻三氧化物。
不過,這些貨物的運輸資料僅顯示出貨港與收貨方,並未揭示金屬的原料產地,因此無法確認是否涉及從中國經第三國轉運至美國的規避行為。
此外,有其他美國業者透露其獲取中國鎵的方法:先由中國買家代理向生產商購買,透過運輸公司將貨物標示為鐵、鋅或藝術品,再轉運至第三國後輸往美國。雖然此類操作增加成本與風險,但在數量不大、包裝模糊的情況下,能成功迴避監管。
中美制度差異
中國自今年5月起加強打擊關鍵礦產的轉運與走私行為(相關報導),根據法律專家說法,若中國出口商未查明最終用途與買家,仍可能構成違法,情節嚴重者最高可處五年以上徒刑。即使相關交易發生在中國海外亦適用。
相較之下,美國法律並不禁止購買中國來源的銻、鍺與鎵,只要進口商並非直接自中國進口即可。這種制度差異,使得部分轉運操作能在形式上合法,實際上規避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