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4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國於近日宣布對五種關鍵金屬實施出口限制,涵蓋國防、綠色能源及其他高科技產業。
這項措施的發布時間與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的生效時間幾乎同步,顯示出中國在全球礦產供應鏈上的戰略應對。
出口管制範圍及影響
中國此次管制的金屬包括鎢(tungsten)、碲(tellurium)、鉍(bismuth)、銦(indium)及鉬(molybdenum),這些金屬廣泛應用於太陽能板、電動車電池、紅外導彈及彈藥等領域。
由於中國長期在這些關鍵礦物的開採與加工上佔據主導地位,這次措施被視為北京在全球礦產供應鏈中的新一輪「武器化」行動。
中國商務部在聲明中表示,這些出口管制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利益」,顯示其有意對美國近期的關稅政策做出回應。
早在1月16日,中國便曾暗示將在今年強化出口管制,這次行動也可被視為具體落實。
對能源產業的影響
這些金屬在綠色能源技術中的關鍵性,使得此次出口限制對能源產業的影響尤為顯著:
🔸太陽能電池技術受阻
碲(Tellurium)與銦(Indium) 是高效能薄膜太陽能電池(如碲化鎘(CdTe)太陽能板與銦鎵硒(CIGS)太陽能電池)的關鍵材料。中國是這些材料的主要供應國,出口受限可能影響美國及歐洲的太陽能產業發展,進一步推高太陽能發電的生產成本。
🔹風電與核能設備材料成本上升
鉬(Molybdenum) 是核能與風電設備關鍵的耐熱與耐腐蝕金屬。風力發電機組的軸承與關鍵部件需要高強度合金,而鉬的供應受限可能影響風力發電設備的生產效率與成本。
🔸電動車與電池技術受影響
鎢(Tungsten) 被用於電動車電池及電極材料,對於電池壽命與導電性至關重要。如果供應減少,可能導致電動車電池的價格上升,影響全球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
🔹儲能與電子元件供應緊張
銦(Indium) 廣泛用於導電膜與電子顯示技術,亦涉及能源儲存系統(ESS)。供應減少可能會影響智能電網與儲能設備的發展,進而影響可再生能源的儲存與調度能力。
由於市場對這些關鍵金屬的供應充滿不確定性,部分金屬的價格已經開始上漲。
例如,鎢酸銨(APT)——鎢的主要化合物,其價格在1月底達到了201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如果出口許可審批時間過長,這些金屬的價格可能進一步攀升,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成本。
未來展望
中國此舉顯示其在全球戰略性礦產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並可能進一步加劇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
短期內,美國與歐洲企業可能需要加快尋找替代供應來源,例如開發本土礦產或從澳洲、加拿大等國進口。
然而,由於這些金屬的開採與加工技術門檻高,且供應鏈建立需時甚長,短期內能源與科技產業仍將受到影響。
在長期發展上,美國可能會加強對關鍵礦物的戰略儲備,並推動綠色能源產業的材料多樣化,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然而,這一轉型將需要數年時間與大量投資,在此之前,中國仍將在全球能源與科技產業的關鍵材料供應鏈中保持重要影響力。
完整分析(含受影響企業、短中長期影響)請見「產業輕鬆讀」專欄
此舉將對哪些產業與企業造成影響?哪些國家可能因此受惠?如何調整供應鏈應對風險?深入解析影響範圍!
適合對象:對基本面分析有興趣,希望了解法人如何判斷公司合理價值的人
課程方式:直播 (線上觀看免報名)+實體( 詳見報名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