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英國政府訂下雄心壯志:2030年將風電裝置容量從目前約15 GW提高至43–50 GW,約等於三倍成長幅度。
為此,補貼政策是最直接的推進工具。但現在業者眼中,補貼「來得太晚,也不夠穩」。
一場「政策加碼」與「開發商撤退」的同時發生
就在英國政府高調宣布大幅提高風電補貼預算、希望吸引更多投資之際,全球風電領導企業Orsted卻取消其在英國最大離岸風電案之一「Hornsea 4」。( 見此報導 )
這項規模原可為英國2030年能源目標貢獻一筆關鍵容量,如今卻因「不再具有經濟可行性」而止步。
成本飆漲下的現實挑戰:不是補不補,而是來不及
離岸風電是一項高度資本密集的產業。從海底基礎建設、葉片與塔架製造、運輸施工到運維,成本動輒數十億美元。
近年來,隨著原物料、利率與供應鏈瓶頸推升建設成本,加上歐洲能源價格波動,風電專案的經濟模型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而英國的補貼制度:包含每年競標的CfD價格上限、額外的Clean Industry Bonus未能及時反映出成本變動,導致開發商寧可認賠止損,也不願在無利可圖的項目上冒險。
此次Clean Industry Bonus 從原本預算2億英鎊提高至5.44億英鎊,雖可視為政策善意的釋放,但業界認為這僅是「亡羊補牢」,對已經啟動撤退程序的大型案場,難以挽回。
📌Clean Industry Bonus(綠色產業獎勵金)
是英國政府針對再生能源投資者推出的一項補貼機制,目的是提高風電等再生能源專案的財務可行性,並鼓勵投資流向英國特定地區與綠色能源供應鏈。
這項機制由英國能源安全與淨零部(Department for Energy Security and Net Zero, DESNZ)主導,是更大規模再生能源競標制度(Contracts for Difference, CfD)的一部分。
「信任」才是風電投資最重要的資本
再生能源的回本週期長、前期投入重,使得開發商極為依賴政策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
事實上,這已非首次讓業者「傷心」。2023年,英國的再生能源拍賣出現流標狀況,主要因為拍賣上限價格設定過低,無法反映真實建設成本。
補貼的金額當然重要,但規則能否持續、是否透明與公平,對於國際投資人與供應鏈來說才是關鍵風險評估因子。
英國若想吸引風電製造、港口升級等實體投資進駐,就必須建立一套長期可信的政策體系,而非年年調整的短期應急方案。
結語:補貼只是手段,制度信任才是根本
英國這一輪風電政策的起落,說明了一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道理:補貼不是萬靈丹,唯有讓開發商相信「未來可期」,他們才會投入長期建設。否則,再多預算加碼也只是短暫止血。
在全球爭奪綠能資金與技術的競賽中,誰能提供穩定的政策環境,誰才是能源產業真正的「長期戀人」——而不是「說愛你,卻讓你撤退」的恐怖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