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電動車普及和歐盟推動能源轉型政策,歐洲對傳統道路燃料的需求正在逐年下降,這對煉油業構成重大挑戰。
多位能源業高層在本週於瑞士洛桑舉行的《金融時報》全球商品高峰會中指出,若煉油廠無法順利轉型,將在2035年前面臨關閉風險。
聚焦轉型方向
歐洲煉油廠正面臨「轉型或關閉」的選擇,其中兩大主要路徑是轉型為生質燃料精煉廠(biorefinery),或改用低碳氫氣與替代燃料進行燃料切換(fuel switching)。
未來10年內,大多數歐洲煉油廠若要生存,勢必要投入碳捕捉(CCS)或轉向生質燃料和低碳氫氣。這些方案雖具挑戰性,但若不及早行動,將可能錯過轉型契機。
生質燃料:從廢棄物中創造價值
在眾多選項中,生質燃料因可結合既有煉油設施進行升級,成為許多業者首選的轉型路線。
這類燃料主要以廢食用油、動植物脂肪、農業廢棄物等為原料,透過氫化技術製成可直接替代柴油的HVO(氫化植物油),碳排放大幅低於化石燃料,且能應用於航空、貨運等難以電氣化的領域。
生質燃料的轉型不只可行,也具備經濟效益,但同時對原料供應鏈的穩定與永續性提出挑戰。如何取得低碳來源、避免與糧食爭地,是下一步政策與企業需面對的問題。
※根據圖表顯示,歐盟生物燃料產量在過去二十年穩定成長,特別在2005年至2015年間增速明顯,反映出再生燃料政策和煉油業技術轉型的推動力。
低碳氫氣:煉油業減碳的「關鍵燃料」
傳統煉油過程中,本就使用大量氫氣進行脫硫與精製,但過去多數氫氣是透過天然氣重組方式製成,稱為「灰氫」,碳排放高。
若改用碳捕捉技術製成「藍氫」,或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產製「綠氫」,就能將碳足跡大幅降低,甚至實現淨零。
英國Essar在Stanlow推動的HyNet專案,是目前歐洲最具代表性的氫能煉油計畫之一,將建設藍氫生產基地與碳捕捉管網,目標為區域煉油、化工與重工業提供穩定的低碳氫氣來源。
殼牌(Shell)、Repsol、Eni等大型業者也紛紛加入氫能布局,顯示這不只是減碳策略,更是產業競爭力的延伸。
※根據圖表,德國與荷蘭是歐盟氫能產業的領頭羊,合計產能近3,500千噸/年,這將對當地煉油廠實施燃料切換與低碳轉型形成重要支撐條件。
補助與政策資金加速轉型腳步
為了讓煉油廠成功轉型,歐洲各國與歐盟已開始提供大量補助與支持計畫:
🌱歐盟創新基金(Innovation Fund): 在2025年3月,歐盟啟動第二輪氫氣拍賣,投入12億歐元資助可再生氫生產專案,鼓勵企業進行低碳能源轉型。
🌱AFIF 替代燃料基礎設施基金: 歐盟於2025年2月公布新一輪補助,總額達4.22億歐元,專門用於運輸、加氫、充電設施建設,利於煉油廠向氫能與再生燃料領域拓展。
🌱法國政府補助計畫: 2025年3月,歐盟核准法國政府投入9億歐元,支持企業生產再生燃料與可再生氫氣,為煉油業轉型提供實質推動力。
🌱西班牙提高綠氫目標: 2025年初,西班牙將2030年綠氫生產目標從4 GW提高到12 GW,並吸引多國企業投資,可望成為南歐氫能樞紐之一。
未來展望:機會與壓力並存
歐洲煉油業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方面,政策與資金逐漸到位,提供轉型的動力;另一方面,全球競爭者(尤其是非洲與中東的新式煉油廠)持續擴張,壓縮歐洲市場空間。
根據IEA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有10%煉油產能需轉型為低碳生產方式,而歐洲是其中最先受到壓力的地區之一。
歐洲如何在未來5到10年內完成結構轉型,將是決定哪些企業能存活、哪些將退出市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