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全球鎳市持續動盪的背景下,中國正悄悄一場制度變革。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正積極籌劃於2025年內對外資開放其國內鎳期貨合約,這不僅代表中國金融市場的又一次對外開放,也預示著中國將更加主動地參與全球金屬定價權的重塑。
鎳合約開放
SHFE此回選擇直接開放現有的國內鎳期貨合約。外國投資者若欲參與,須透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機制註冊。中國目前已有約900個 QFII 註冊帳戶,其中自2022年9月以來新增的200至300家主要聚焦於大宗商品市場。2025 年初,SHFE 也已開放不鏽鋼與燃料油期貨給 QFII。
此次計畫仍需要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核可。CSRC 近年積極推動期貨品種國際化,希望吸引更多海外資金參與,提升中國交易所的全球競爭力。
為何開放?
這回開放背後,除了順應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長期趨勢,更有挑戰現行全球鎳市場格局的深意。
2022年3月,LME因鎳價異常暴漲至每公噸10萬美元,導致交易中斷長達八日,並在3月8日取消當日所有鎳交易,引發對其透明度與穩定性的質疑。這場「鎳風暴」震動全球,也讓市場產生尋找新交易平臺與報價基準的需求。
SHFE的開放正好填補這項需求。透過引入國際資金參與其鎳期貨市場,中國有望打造自身版本的「亞洲報價中心」,進一步削弱西方交易所的壟斷地位。
全球鎳格局:中國生產少但消耗最大
儘管中國在全球鎳礦產量中僅排名第五,約佔3.28%,其鎳消耗量卻遠居全球之首,2023年便佔據全球用量的六成以上。在電動車與不鏽鋼等高耗鎳產業支撐下,中國對該金屬的市場需求極為龐大。
此外,中國也是全球重要的鎳產業鏈樞紐,旗下企業如青山控股(Tsingshan Holding Group)、德龍集團(Delong Holdings Limited)在全球鎳產業中皆佔據領導地位。雖資源儲量有限,但透過制度設計和市場參與,中國正積極補足自身在定價權上的缺口,力求以消費大國的身份參與甚至主導未來全球鎳市場規則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