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印度城市人口將從2020年的4.8億人激增至2050年的9.5億人,如此劇烈的都市人口成長,將對基礎設施、住房、交通網、水資源與公共服務系統造成龐大壓力。
氣候變遷與都市脆弱性形成交叉風險
與此同時,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率與強度也逐年攀升。印度的城市正面臨愈來愈多氣候威脅,包括不規則的暴雨、頻繁的高溫熱浪以及沿海地區海平面上升。
這些災害往往集中發生在人口稠密、基礎設施不足的地區,使得城市系統的脆弱性快速上升。尤其是在缺乏綜合規劃與防災工程的背景下,一場強降雨就可能導致全面性的癱瘓與損失。
世界銀行指出,都市洪水目前已對印度造成每年約4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些損失包含基礎設施受損、交通中斷、住宅財產損害與公共健康風險等多重層面。
若未採取對應措施,這個數字可能在2030年升高至50億美元,並在2070年上看300億美元。洪災的風險並非線性增加,而是隨著城市擴張與氣候條件惡化而呈現指數成長,這也使得現在的防災投資成為未來損失的重要緩衝。
預估至少需投入2.4兆美元強化城市韌性
為了對抗這些風險,報告建議印度必須進行結構性的長期投資。在保守城市化情境下,到2050年所需的氣候韌性城市建設投資金額為2.4兆美元。
若按照中等城市成長速度估算,這筆資金將提高至2.8兆美元。到了2070年,相關投資需求將進一步上升至10.9兆至13.4兆美元。這些投入涵蓋住房與建築強度提升、交通網升級、水利系統優化與都市廢棄物處理現代化等項目,並需同步強化韌性設計與維護能力,以確保長期效益。
目前,印度僅將國內生產毛額的0.7%投入城市基礎設施,遠低於其他快速發展中或已開發經濟體的標準。這樣的投資力道明顯不足以支應未來的基礎建設需求,也顯示出印度在城市建設上的財政缺口仍然巨大。
公私合作將是推動轉型的關鍵力量
除了公部門擴大投入外,報告也指出,目前民間資金僅占城市基礎建設總投資的5%,比例極低。若要順利達成韌性城市目標,必須積極引導與鼓勵民間參與,包括透過公私合作模式(PPP)推動節能供水、污水處理、綠建築與智慧城市方案等。
為此,政府應制定更有利的法規與誘因機制,降低企業投資風險,同時建立透明、可預測的長期回報架構,以吸引國內外綠色資本進入都市建設領域。
投資不只是成本,更是未來經濟安全的保證
提早行動可以避免未來幾十年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不只是修補災後損害,更是透過前瞻性投資建立長期的城市韌性與成長潛力。
這些投資不僅有助於提升城市安全與生活品質,也將為印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與經濟增長動能。在全球城市面臨氣候挑戰的背景下,印度的行動將具有示範意義,也為未來的國際綠色金融合作與資本流動鋪設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