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er
林區.2024.09.26

矽光子|真正認識光通訊產業 一 CPO矽光子17倍成長

2024年9月26日,撰文者:林區

搭好我是林區。

AI已經明確加快光通訊的技術迭代,造成升級週期顯著縮短,之前從100G過渡到400G用了超過3年,但未來,從800G到1.6T的世代替換很可能縮短至不到兩年,才能滿足爆增的運算速度需求。

網通晶片大廠Marvell在今年4月舉辦AI DYA投資者交流會,公司執行副總裁(Loi Nguyen)在演講中提到,大語言模型規模變大帶來的多卡(GPU)並行,越來越多的交換網路層數使得連線數的上升速度比GPU增速更快。

從之前的GPT-3到未來的GPT,集群增長速度如果是100倍,光互連數量的增長速度將會是200倍

因此需要更多的『光模組』,需求將會大爆發。

到底有多爆,來看個數據。

下圖是光通訊模組,依雷射類型分類的成長潛力分析,請看『矽光子』的部分。

目前矽光子市場大約是2億美金,也就是60億台幣,2028年將成長到34億美金,也就是1000億台幣。

這大概是17倍成長,換算年複合成長率是每年76%

而現在大部分的光通訊類股,上漲幅度都還不到一倍

本文就讓我們一起真正認識光通訊產業,光收發器、矽光子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定需要升級、為什麼潛力這麼大,這將會是你第一次真正搞懂光通訊。

搞懂光收發模組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是光收發模組。

這是一個將光訊號轉為電訊號的小裝置,AI資料中心在傳遞資訊時用的都是光纖,因此必須把光訊號轉成電訊號,才能進到伺服器的晶片裡。

以目前技術來說,暫時沒有東西可以取代他,還會越來越進化。

現在最新發展是,廠商正在改造這顆光收發模組,把他變得更快且單位成本更低

過去我們一直停留在紅框這個階段,也就是剛才看到的熱插拔式的光收發模組,他是像USB一樣用插入的方式連接到PCB板。

但未來會將光收發模組裡面的元件改為矽光子技術,達成損耗低、速度提升,且單位成本下降,這是目前已經走到的階段,根據工研院統計,2023年矽光子技術大約有5%滲透率

之後會將模組移到更靠近晶片的位置,這樣損耗更低速度更快,一種是先移到PCB板上,稱為OBO方案(On-Board Optics)。

更進一步則是直接跟晶片封裝在一起,稱為CPO方案 (Co-Packaged Optics)。

而這3種進化後的方案,都需要採用『矽光子』技術,因為生產方式不同,將帶來本文開頭提到的巨大的商機。

不過說明一下,市場近期一直在討論的CPO(矽光子)就涵蓋了OBO和CPO和NPO(Near-Packaged Optics)方案,只是大家為了簡化名詞可能會把他們都統稱為CPO。

搞懂矽光子技術

好,那什麼是『矽光子』。

如圖,原本的光收發模組長這樣,內部有各種元件,包含綠色那塊是PCB、還有雷射二極體、檢光器.....等等,長不到10公分,寬不到2公分,內部零組件卻非常復雜。

而矽光子技術,會將剛剛看到光收發模組的大部分元件,都集合成一塊矽光子晶片,就是畫面上這一大塊灰色長方形。

目的就是為了降低功耗、提高效能、以及微縮

白話講就是,將原本的PCB加各種元件,都微縮成一塊晶片,CP值就上升了。

為什麼是現在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是現在?矽光子喊了好多年,每年都沒實現。

有三大理由,請聽我娓娓道來。

原本當光通訊進入速度400G的時代,大家就想要改用矽光子方案,但因為當時技術不夠成熟,良率較低,相比起來還是技術成熟的傳統方案更划算。

但請看左圖,到了800G時代,當速度變快通道數就會增加,內部元件更復雜,這導致生產良率下降、成本上升。

而矽光子的技術卻慢慢變成熟,使其剛好迎來一個轉換的甜蜜點,相比起來矽光子方案的優勢開始突顯出來。

這就是第一個理由:傳統方案無法適應越來越高的速度需求

第二個理由是:傳統方案功耗太高

回到過去,以前10G的光收發模組,功耗大約才1W,來到800G,功耗上升至13W左右。假如每台交換器有48個光收發模組,功耗將來到624W。

光是要傳輸資料就消耗大量電力,耗電=耗錢,所以對電力極為缺乏且昂貴的現在,矽光子方案成為更優秀的選擇。

第三個理由是:AI使速度需求大幅加速

其實這才是最重要理由,因為這個原因,使前面2個理由被大幅加速,原本大家都是慢慢拖,反正需求上升速度並不快,用傳統方案也沒問題。

但現在不到2年速度需求就會X2,必須加速採用新技術才有解

這就是為什麼矽光子滲透率開始見到上升的主要原因。

最新迭代進度

目前最新的迭代進度如圖所示,800G已開始被大量採用,1.6T小量採用,26年大量採用。

像聯亞(3081-TW)今年7月已經開始出貨800G用的矽光磊晶片給中國客戶,8月開始小量出貨1.6T給北美CSP客戶。

供應鏈:上游材料及元件

前半集我們已經把光收發模組是什麼,以及矽光子為什麼忽然有大量需求搞懂了。

後半集要討論的就是:矽光子產業鏈關係。

假如能弄懂每一家公司負責哪一個生產流程,有哪些競爭對手,就能對公司可能分到多少訂單、以及訂單的確定程度有更清楚的認識。

OK,這張圖是光收發模組的上下游結構及元件列表,雖然來到矽光子之後,元件可能會有些變化,但大致上是差不多的。

這張圖目前只有列出元件,假如你對所有元件供應商有興趣,我也整理了另一張圖表,把各個元件供應商都寫在旁邊,可以加入我的LINE群查看完整的圖表。

加入LINE群,一起討論光通訊產業,點我加入

首先,灰色這一大塊是SOI晶圓,用來承載各種電子元件,如下圖彩色的部分,SOI晶圓主要供應商是法國Soitec,全球市佔率大概7成。

台廠可以供應的有環球晶,但相對於環球晶1年700億的營收規模,這塊市場並不算大,無法帶來倍數成長。

供應鏈:磷化銦(InP)磊晶片

再來是雷射元件,屬於模組中的主動元件,是矽光子最關鍵的元件之一,通常是以磷化銦(InP)晶圓基板來生產,技術難度相對高。雷射的用途是把光訊號發射出去,光訊號的開與關代表電腦的1與0,這樣就可以傳輸資料。

磷化銦(InP)磊晶片這項原料大部分由台廠供應,分別是聯亞(3081-TW)市佔大約5成,再來是全新(2455-TW)及英國IQE,因為技術難度相對高,新競爭者較難切入,所以競爭程度比較低。

因此未來由矽光子帶來的磷化銦(InP)磊晶片需求超爆發成長,台廠將能吃下一大半。

供應鏈:雷射元件(LD)及封測

而磷化銦(InP)磊晶片原料拿到後,就要製成雷射元件(LD)(屬於模組中的主動元件),供應商主要是三家國外大廠,分別是住友電工、JX金屬、AXT。

而台廠的華星光、光環、聯鈞正在努力切入這塊市場。

雷射元件製作完成再由聯鈞、光聖負責封裝及測試。

供應鏈:光纖

接著是光纖的部分,屬於被動元件,矽光晶片與光纖跳接線之間,就要靠光纖連接器互相連結,或直接以黏著劑固定,日本半導體材料大廠Resonac就針對CPO光纖連接需求研發了新的黏著劑產品。

而台廠上詮、波若威、光聖,則生產光纖跳接線及光纖連接器,用來把各個機器連接起來。

供應鏈:模組廠及封裝廠

較上游的供應商將各種元件都生產完成後,會先封裝成一個『次模組』,次模組就是整個大模組裡的小模組,最後再交給中游的模組廠,把各個次模組跟PCB或晶片組裝起來出貨給客戶。

次模組廠:光環、華星光、光聖、眾達-KY、創威
模組廠:眾達-KY、前鼎、訊芯-KY、創威、鴻騰精密(HK)
封裝廠:日月光、台星科、矽格

不過技術較低的模組廠主要都是中國廠商的天下,從以下表格可看,2016年後中國廠商大舉入侵,到2023年為止,前十大已經有6家中國廠商

因此在模組封裝的領域,公司必須做出不同的價值才能提升競爭能力,例如往上游整合,去做次模組的封裝,例如眾達-KY,或再往上游一點做元件,例如光環、華星光、光聖,可以同時包辦多個製程,以求降低成本、或提供客戶更完整的模組,競爭力較能提升。

又或是積極研發新世代技術例如CPO,也是有效提升競爭力、找到新成長動能的方法。

供應鏈:CPO設備/雷射元件檢測設備

在設備方面,因為由傳統方案進化為矽光子方案,生產方式完全不同,就產生新的設備需求,包含製程設備及檢測設備,當未來產值逐漸放大,所需要的設備數量也會同步上升,才能跟上矽光子需求增加速度。

而台廠惠特(6706-TW)就提供CPO設備,如光纖陣列耦光貼合設備,也提供雷射二極體測試設備。

光通訊供應商列表

最後幫搭整理了光通訊產業供應商列表,對這個產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我的LINE群看完整的表格,每間公司在矽光子的最新進展也都有整理出來。

加入LINE群,一起討論光通訊產業,點我加入

其中我會先關注營收規模較小的公司,因為市場規模大概是千億級別,營收規模小的公司在這個市場中搶到一點訂單就能帶來大成長

並且會比較關注競爭者少的公司,請看表格中,如果同樣的業務出現太多次,代表這個領域的對手眾多,每年新增的產值金額會被所有人一起平分掉

還會關注切入新業務的公司,例如原本沒有做該元件,但公司積極研發切入,成功打入一塊市場就有機會取得新的營收。

歡迎觀看影片版本,內有實際操作示範

 

相關公司:環球晶(6488-TW)、聯亞(3081-TW)、全新(2455-TW)、華星光(4979-TW)、光環(3234-TW)、聯鈞(3450-TW)、光聖(6442-TW)、上詮(2455-TW)、波若威(3163-TW)、眾達-KY(4977-TW)、創威(6530-TW)、前鼎(4908-TW)、訊芯-KY(6451-TW)、日月光投控(3711-TW)、台星科(3265-TW)、矽格(6257-TW)、惠特(6706-TW)、統新(6426-TW)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CPO
矽光子
光通訊
AI
AI伺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