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第一例碳封存試驗場是由台電於台中電廠北側空地規劃的,該計畫在2023年3月通過環評。這個試驗場每年預計灌注2000噸二氧化碳,計畫執行15年,總灌注量達到3萬公噸。而中油在苗栗通霄鎮的鐵砧山地區則是台灣第二例碳封存試驗場,預計將於2025年啟動,並計畫每年灌注10萬噸二氧化碳,總計執行3年,總灌注量為30萬公噸。
除了鐵砧山計畫,台灣中油還有其他潛在的碳封存場址計畫,例如台西盆地等海域場址。
然而,台泥公司碳捕捉計畫預計2027年完工,年產10萬噸碳,所以目前台灣的狀況其實是有「碳封存」產能,卻沒有「碳捕捉」產能的情況。
換句話說,2027年之後台灣的CCUS碳捕捉與封存產業就會開始崛起。
2024年12月15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美國在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截至2024年9月,全國共有231個設施正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其中17個已投入運營。在政策支持與技術推動下,CCS市場預計將實現大幅增長。根據預測,到2031年,北美的CCS市場價值將超過20億美元。
尤其是在德州這樣的能源重鎮,根據美國環保署數據,過去一年內該州的碳注入許可申請數量增長了63%,達到43件。
然而,隨著德州成為碳封存的主要試驗場,環保人士與地質專家警告,這項技術可能帶來一系列潛在風險,包括誘發地震、廢井洩漏與井噴等問題,這些挑戰正阻礙該技術的推廣與社會支持。
恐導致地震風險升高
碳封存的核心是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以液態或氣態的形式注入地下深層,但這一過程會改變地層壓力平衡,進而可能誘發地震。在德州二疊紀盆地,地層內分布著大量天然斷層與裂縫,二氧化碳注入可能觸發這些斷層滑動,特別是在壓力超出地層承受範圍時。過往的案例已證實,類似的地下注入活動(如廢水注入)在德州和奧克拉荷馬州都引發過多次地震事件,部分地震規模超過4.0級。
廢井洩漏與井噴的潛在危機
德州的碳封存計畫面臨另一個重大挑戰:廢棄油氣井的洩漏風險。比如說光是在埃克托縣(Ector County)一處,自1993年以來就有近2萬口井被鑽探,其中多數已廢棄且缺乏有效管理。二氧化碳具有腐蝕性,當注入地下後,可能侵蝕廢井的水泥井塞與金屬套管,導致密封失效,造成洩漏或井噴。
這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還可能威脅周邊居民的安全,例如二氧化碳洩漏至地表可能導致窒息事故,或污染地下水源。
監管能力與公眾信任的挑戰
德州的監管機構目前正努力提高其對碳封存專案的管理能力。德州鐵路委員會已向聯邦環保署申請獲得許可審批權,以加速相關專案進程,並聲稱已增加人力以加強監管。然而,許多批評者認為德州的現行監管體系過於寬鬆,難以應對大規模碳封存的潛在風險。
孤兒井、地層壓力控制及斷層活動的問題都需要更高水準的技術調查與監督機制來解決。
在理論上,碳封存技術被視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然而,若該技術本身無法保證長期安全性與有效性,其目標將無法實現。正如科學與環境健康網絡執行董事卡洛琳·拉芬斯伯格所言:「這項技術應該是永久性的,但如果連十年都無法封存,憑什麼相信它能永遠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