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德國政府正在為能源轉型開出新藥方。為了實現到2045年全面淘汰化石燃料供暖的目標,德國經濟部日前提出一項全新法案,將地熱能源視為國家優先推動項目,透過簡化審批流程與法律調整,為地熱專案鬆綁,意圖打開長期停滯的開發瓶頸。
地熱潛能巨大,卻遭行政與社會阻力卡關
德國是歐洲地熱蘊藏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根據2023年的評估,地熱可望供應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年度供暖需求。然而,實際開發卻長期受限。居民擔憂施工噪音與地層安全,再加上繁複的審查與環評程序,使地熱計畫難以落地,進度遠落後於風電與太陽能。
不過,此次法案草案明確將地熱設施、熱泵、熱儲存與供熱管線等納入「凌駕性公共利益」範疇,與風能、太陽能同等重要。配套措施包括:
🔺簡化審批流程:透過修訂礦業、水資源與環境相關法令,加速許可核發
🔺強制時限回覆:政府單位須於一定期限內完成對鑽探與開發計畫的審查
🔺豁免計畫書:特定條件下,大型供熱專案可不需提交營運計畫
🔺風險控管機制:要求開發業者提供財務擔保,以應對地層損害風險
法案預計於2026年前正式上路,先由內閣通過,再送交國會兩院審議。
📌「凌駕性公共利益」(Overriding Public Interest)
在德國法律中,若某項建設或專案被認定具有「凌駕性公共利益」(德文為 überragendes öffentliches Interesse),代表這項行動不只是符合社會整體利益,更優先於其他個別利益或法規限制。換言之,這類項目在行政審批、土地使用、環境審查等過程中,享有較高的優先處理地位,且更容易突破潛在的阻力(例如地方反對或保育法規)。
能源危機與建築減碳壓力,引爆政策轉向
這波地熱翻紅背後的推力,不只來自氣候目標,還有地緣政治與能源經濟現實。自2022年俄烏戰爭導致天然氣價格飆升後,德國痛感對外依賴風險,開始尋求更穩定的本地替代方案。
地熱作為不受天候影響、可全年穩定供暖的能源型態,受到公部門與大型能源企業重新關注,成為投資新焦點。
此外,建築部門在德國溫室氣體排放中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其中供暖為最大來源。地熱若能廣泛取代天然氣與石油鍋爐,將是達標淨零建築的重要一環。
前景評估:從潛力走向規模化發展
這項法案若順利推動,將為地熱專案釋出制度紅利,進一步改善投資條件、提升地方社會接受度。未來值得觀察的重點包括:
地方政府與居民對新一波地熱建設的回應;民營與國際能源企業是否擴大參與;德國是否能從地熱落後國轉型為歐洲標竿。
在風電與太陽能日趨飽和之際,地熱有望成為德國能源版圖中的新支柱,尤其在冬季供暖、城市熱網與工業餘熱整合等領域,發揮穩定且低碳的策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