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乎市場預期的關稅戰正式開打後,全球市場陷入恐慌,今天出現指數重挫、千股跌停的景象,相信許多投資人感到焦慮與不安。但我們也知道,市場恐慌的時刻,往往伴隨著布局的機會。問題在於——該撿什麼?怎麼撿?本篇分享筆者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最悲觀的劇本:停滯性通膨成為主流預期
法人普遍下修美國下半年經濟成長率至1%以下,同時上調通膨預期至3.5%以上。儘管聯準會仍握有降息空間,但若川普如其所言「貿易逆差未解決前,關稅不會下調」,那麼高關稅+低增長的組合將導致市場進一步定價「停滯性通膨」的風險。目前市場對此劇本的機率估算已提高至60%,投資人應特別小心應對這種高不確定性的環境,且各國是否會有報復性關稅也是一個重點,像是中國就以同樣的關稅去反課,接下來的發展沒人知道,所以在撿的時候切記不能一次就將子彈打光,一定是要分批慢慢撿。
二、優先避開:高美國營收比且無關稅減免的企業
以現行政策來看,台灣出口美國的產品恐面臨10%基本關稅 + 對等課徵32%反制稅,等於合計高達42%的進口稅率。對於來自台灣、無減免資格,且美國營收占比高的企業,毛利率恐面臨明顯侵蝕。
舉例來說,即便未來雙方協議使關稅降至20%,如果一家企業30%的營收來自美國、主要生產基地又設在台灣,即使品牌客戶與公司協議關稅對半分攤,企業自身仍可能承受約3%的毛利率壓力。若同時營收也受到下游調整影響,稅後淨利則可能面臨超過20%以上的下修風險,這正是目前市場最憂慮的核心之一。
三、布局方向:生產在地化、供應鏈重組受惠者
接下來的選股策略,筆者會聚焦在產能配置靈活、具備低稅區設廠能力的企業。這類企業能有效調整生產重心,避開高關稅風險,對品牌客戶而言也更具成本競爭力。
且供應鏈勢必出現重新洗牌。當A公司有低關稅優勢,而B公司沒有,品牌客戶將自然傾向轉單,這正是我們尋找「潛在受惠者」的黃金時機。
投資人也可直接佈局美國在地化企業、各國內需股,雖仍會受總體經濟波動影響,但相對不受貿易稅制干擾,估值修復機會更為明確。
四、掌握政策方向的企業
川普此番貿易政策的核心意圖,是加速供應鏈回流美國。對企業而言,若願意積極赴美設廠,短期雖須承擔資本支出壓力,但在長期產能與市占率擴張的潛力下,反而有機會成為行業中的贏家。
那些逆勢而行、主動響應政策的企業,將可能享有結構性成長優勢。這些企業不只是短期關稅防禦者,更是長期新供應鏈架構的關鍵參與者。
五、找出長線趨勢明確的產業
雖然AI硬體近期受到供應鏈與關稅戰波及,特別是晶片與伺服器相關零組件成本上升,但AI軟體則相對不受實體製造與稅率變化影響。
目前台灣缺乏純正的AI軟體標的,但美國市場則具備完整生態系,無論是語言模型開發、企業自動化(RPA)、AI雲端服務、生成式AI應用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與中長期布局的方向。
特別是具備訂閱模式、雲端平台化的AI軟體公司,受惠於高毛利、營收可預測性強、資本支出需求低等優勢,在目前的高利率與不確定環境中,反而更顯稀缺。
以上五點大概是目前筆者想到以及接下來會去關注的方向,今天千古跌停,還有許多融資斷頭以及ETF贖回使投信調整的賣壓是殺不出來的,從今天的量縮來看就能知道,提醒如果明天若是再跌,想要出手的投資人記得等融資斷頭賣壓宣洩完畢後,才考慮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