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用化學品屬於耗材,與客戶產量規模與產能利用率直接相關,隨著台積電先進製程推進至N2與後續的A系列節點,相關材料供應鏈也同步啟動升級週期。法人看好,作爲台灣本土N3製程Rinse供應商的新應材(4749-TW),已成功卡位N2製程,並陸續導入更多如BARC、EBR與清洗劑等高階材料,未來成長動能備受期待。
台積電(2330-TW)日前法說會指出,N2製程將於2025年下半年量產,並預計2026年推出優化版本「N2P」,同年也將啟動結合超級電軌(SPR)技術的A16製程。至於採第二代奈米片電晶體架構的A14節點,則將於2028年量產,2029年再推出SPR版本。隨製程邁入3奈米以下時代,對材料的圖形穩定性、反射控制與化學純度要求持續提升,也帶動電子化學品需求明顯成長。
新應材(4749-TW)自2003年成立,早期以面板光阻為主,近年成功轉型切入半導體領域。2014年導入CIS光阻供應采鈺,2020年正式進入台積電供應鏈,2022年起Rinse、BARC、EBR等材料陸續導入N3、N2製程。根據最新年報資料,最大單一客戶營收占比自2019年5.5%快速攀升,至2024年上半年已達79%,顯示客戶集中度與轉型成果皆顯著。
此外,台積電正積極擴大全球布局,包含美國亞利桑那州第五、六座晶圓廠將採用更先進製程,預估約30% N2產能將設於當地;日本、德國也有新廠動工計畫,台灣本土則預計新增11座晶圓廠。法人普遍認為,未來材料供應商的「在地化」與量產能力將成為關鍵,新應材具備台灣完整產能鏈與海外銷售據點,有望受惠此一趨勢。
在產能方面,新應材目前於台灣設有三大據點。桃園廠專注顯示器材料研發,台南廠則為半導體材料配方與中試基地,高雄廠為合成與純化中心,一期已於2023年投產,二期預計2026年啟用,將進一步具備原料自製能力。公司並於日本、美國設有子公司,構築完整研發與客戶支援網絡。
根據市調機構Extrapolate預估,全球電子化學品市場規模將由2023年的442.8億美元,成長至2031年的656.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5.1%。隨高效能運算(HPC)與先進製程持續推進,新應材將憑藉技術、產能與客戶基礎,迎來一波結構性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