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五一假期消費回暖仍不及疫情前水準,中國服務業復甦力道疲弱

2025年05月06日 16: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Unsplash

2025年5月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國旅客在五一假期期間的消費雖較去年同期增加8%,達1802.7億人民幣,但依舊未恢復至2019年疫情前的水準。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指出,五天的假期吸引了3.14億人次的國內旅遊,比去年成長6.5%。微信支付的交易量也年增逾10%,餐飲消費尤為顯著。

然而,平均每位旅客的支出僅成長1.5%,達574.1元,仍低於2019年的603.4元。此外,電影票房也大幅下滑,僅錄得7.47億人民幣,約為2024年同期的一半。

這反映出,儘管人流回升,但消費信心與實際支出仍顯疲弱

為何中國服務業復甦遲緩?

根據週二公布的財新/S&P Global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4月指數從3月的51.9降至50.7,是自去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準,也顯示服務業擴張力道明顯減弱。

官方PMI數據亦顯示相似趨勢,服務業指數由50.3降至50.1。

報告指出,儘管第一季經濟成長優於預期,主要受惠於政府刺激政策,但中國經濟仍面臨持續性的通膨壓力與房地產危機。此次PMI下滑亦反映新增訂單自2022年12月以來成長最緩,僅靠部分旅遊復甦支撐出口訂單微幅上升。

美中貿易戰壓力延燒至服務業?

許多企業指出,美國加徵關稅的不確定性是拖累服務業表現的主因之一。

Capital Economics的中國經濟學家Zichun Huang表示:「這再次證明,貿易戰已對中國經濟活動造成衝擊,影響甚至擴及製造業以外的領域。」

她也提到,「雖然企業顯得過於謹慎,他們可能高估了美國關稅所帶來的傷害程度。」

目前中國約48%的就業人口從事服務業,該產業2023年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貢獻為56.7%。

然而,企業在削減成本壓力下,連續第二個月裁減人力,導致未完成訂單增加,推升該指標今年首度進入擴張區間。同時,儘管生產成本增加,服務業者仍選擇降價吸引顧客,進一步擠壓利潤空間。

政府刺激措施為何未能有效拉抬內需?

ING駐香港的首席經濟學家Lynn Song指出:「與針對家電等特定產品的以舊換新政策相比,促進服務消費的支持措施仍相當有限。」

她建議,短期可透過消費券刺激需求,長期則需提升服務品質、可得性與多樣性。

她進一步強調:「若要全面帶動消費,關鍵在於恢復消費者信心,釋放居民儲蓄,這需要重新建立財富效應,並走出緊縮心態,實現合理的薪資成長。」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中國經濟
消費者信心
服務業
PMI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