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近日宣布,原訂在2040年前達成的50G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標將不再推行,新的規劃目標將下修為30至40GW之間。這項政策轉向,反映出離岸風電產業面臨成本攀升與需求未如預期成長等多重挑戰,也凸顯出在全球能源轉型進程中,政策理想與市場現實之間的落差。
從50GW到30GW:荷蘭原本的離岸風電藍圖
荷蘭原本規劃大規模開發北海風電資源,期望至2040年累積裝置容量達50GW,成為全國電力來源的重要支柱,並支援產業電氣化、減碳與能源自主的多重目標。
更特別的是,荷蘭採行「零補貼競標制度」,意即政府不再提供財務補助,由市場自行評估風場的可行性與商業模式,展現政策的市場化取向。
然而,這套模式的前提是建設成本可控、綠電需求穩定成長、以及投資人有足夠信心。近年的變化已逐步改變這些基礎假設。
關鍵挑戰浮現:三大因素迫使政策轉向
1. 成本上升壓力驟增: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不穩與通膨效應導致風電建設成本顯著上升。鋼鐵、工程船舶、海纜等核心設備價格走高,加上歐洲金融環境緊縮、利率上揚,造成風場融資成本顯著增加,導致專案報酬率下降。
2. 工業電氣化進度不如預期:政府原假設產業會快速導入電氣化作法,改用綠電取代化石燃料。然而,實際上許多高耗能產業(如鋼鐵、化工)轉型成本高、技術門檻大,使得電力需求成長緩慢,進一步削弱對新增風電容量的急迫性。
3. 市場參與熱度不足:2024年5月,荷蘭釋出兩個總計2GW的風場招標案,但因投資人參與意願偏低而推遲。此一結果顯示,在無補貼、成本高漲的條件下,市場對風電投資的風險評估趨於保守,開發商傾向觀望。
資料中心用電成長,能彌補缺口嗎?
人工智慧與雲端應用帶動資料中心用電需求上升,荷蘭部分電力公司亦出現供應壓力。然而,這類需求具備區域集中與成長不穩定的特性,尚無法替代全國工業用電轉型所需的大規模綠電需求。
也就是說,雖然AI發展確實推升用電需求,但尚不足以構成擴張離岸風電建設的主要支撐基礎。
因此,荷蘭氣候部長 Sophie Hermans 表示,將於2025年第三季提出新的風電招標規劃,並評估是否調整「零補貼」機制,以吸引更多開發商重返市場。
此外,原訂於2030年前達成的21GW中期目標亦延後至2032年,顯示整體離岸風電發展節奏正逐步調整。
全球離岸風電正進入結構修正期
值得一提的是,荷蘭並非個案。英國近期多次風電招標流標,美國東岸多個大型風場延後或重談電價協議,德國亦面臨風機供應交期延誤與財務挑戰。
這些現象共同指向:離岸風電正由「政策驅動期」進入「市場修正期」,開發策略需更加務實。
包括補貼政策、長期購電協議(PPA)、融資結構與風場選址標準,都可能面臨重整,以確保綠能轉型能在穩健的財務基礎下持續推進。
結語:理想不變,策略需調整
荷蘭風電目標下修不代表放棄綠能,而是反映出能源轉型過程中,政策推進需與市場現況協調。在開發成本、用電結構與投資環境快速變動的背景下,唯有持續調整策略,才能確保離岸風電發展的可行性與永續性。
未來,政策支持手段將可能重回前台,包括:重新設計補貼機制;強化產業用電需求穩定度;提供風險共擔機制。這也將是各國推動綠能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共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