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股氣勢如虹,加權指數成功突破26,000點大關,而權王台積電股價也一舉衝破1300元,不斷刷新歷史新高。在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氛圍下,許多投資人既期待又擔心,目前的股市高點是否已經到來?本次《股民想知道》節目邀請到專家股魚老師,深入剖析當前的股市動態、AI半導體產業趨勢,以及央行最新房市管制政策對營建股的後續影響。
AI行情未結束,勿預測股市高點
對於投資人普遍擔心的「股市是否過熱」問題,股魚老師認為,問題的核心應該是「AI的行情結束了沒有?」他指出,這一波台股的上漲動能,幾乎百分之百由AI及半導體等電子科技族群帶動,而傳統產業則相對無感。因此,判斷台股後續動能的關鍵,在於AI產業的發展前景。
股魚老師強調,AI龍頭輝達(NVIDIA)近期動作頻頻,不僅與英特爾(Intel)合作,更傳出與OpenAI洽談高達1,000億美金的合作方案,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提出了3,500億美金的龐大投資計畫。他表示:「永遠不要預測高點在哪裡。只要市場帶動的主流族群看起來還沒有走到終點,我就永遠不會預測高點。」
此外,他也提醒投資人,國發會的景氣燈號在今年可能會出現「失真」現象。因為景氣燈號反映的是百工百業的整體狀況,而佔就業人口多數的傳產、服務業等族群,在此波AI帶動的行情中甚至是受災股。因此,今年可能會出現景氣燈號顯示為代表景氣趨緩的「黃藍燈」,但股市卻持續創高的特殊現象。
市值型ETF怎麼選?避開「夢想型」公司
面對驚驚漲的行情,許多投資人抱不住手上持股。股魚老師建議,最簡單穩健的方式就是將市值型ETF作為核心配置,至少佔投資組合的50%以上。如此一來,無論市場如何輪動,都能穩穩地獲取市場上漲的平均報酬。
在台灣市場,最具代表性的市值型ETF莫過於元大台灣50(0050)與富邦台50(006208)。然而,股魚老師指出,這兩檔ETF近來因納入一檔尚未獲利的生技股而引發爭議。由於其選股邏輯只看市值大小,不論公司是否賺錢,導致一些重視基本面的投資人產生疑慮,擔心有心人士藉機倒貨給被動型基金。
對於不喜歡「夢想成分太高」的投資人,股魚老師建議可以考慮其他同樣追蹤市值,但加入了財務篩選條件的ETF,例如國泰台灣領袖50(00922)。這類ETF會要求成分股的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或EPS(每股盈餘)必須是正數,確保納入的公司具備實質的獲利體質。
直擊半導體展:精測、穎崴大秀AI新品
節目的製作團隊也深入台北國際半導體展,帶回第一手的產業資訊。
精測(6510-TWO): 作為半導體測試介面大廠,精測總經理黃水可表示,AI最大的價值在於「經驗的傳承」,公司未來將持續朝向完整的「探針卡智慧生態系」發展。股魚老師分析,精測的業務與半導體製程緊密相連,其強項在於手機相關晶片的探測。隨著新款iPhone 17傳出銷售超乎預期、追加訂單的消息,專注於手機晶片測試的精測,其後續的營收與獲利有望跟著水漲船高。
穎崴(6515-TW): 另一家測試介面廠穎崴,今年最亮眼的產品是針對大型晶片封裝與高速運算(HPC)需求而設計的HyperSocket。股魚老師指出,穎崴的業務重點在AI與HPC領域,市場分析師對其樂觀度及未來EPS預估(預測至2027年EPS將達81元)均持續走高,顯示其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股。其新推出的HyperSocket導入了「超導技術」,能有效解決高速運算測試時產生的高熱問題,確保測試的精度與準度,技術具備高度前瞻性。
總結來說,探針卡產業的前景與半導體發展休戚與共,只要半導體的熱度不減,相關供應鏈的後市依然值得期待。
房市政策「黑白臉」?交易急凍,後市觀察央行態度
在房市方面,央行最新理監事會決議,房市管制政策不鬆綁,但另一方面,行政院與金管會卻將「新青安」貸款排除在銀行法72-2條的放款上限之外。
股魚老師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黑白臉」策略。隸屬民意機關的行政院必須做出回應民意的「白臉」姿態,而作為獨立專業機構的央行則扮演「黑臉」,堅持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穩定性。
他進一步解釋,雖然新青安不受銀行法72-2的限制,讓首購族看似更容易貸款,但央行對「不動產放款總額」的限制並未放寬,銀行能承作的總量依舊有限。更重要的是,佔市場交易主力的「換屋族」,其第二戶貸款上限50%的緊箍咒依然存在,導致整個中古屋市場交易幾乎停擺。
股魚老師建議,投資人可以透過觀察「住展風向球」來判斷房市景氣。目前燈號為黃藍燈,尚未出現代表適合進場佈局的「藍燈」。此外,也可以親自走訪建案的接待中心,從銷售人員的接待態度,就能略窺一二市場的冷熱。如果銷售人員極度熱情,代表案子可能賣得不好;反之,若態度高傲、甚至要求預約才能看房,則表示市況火熱。許多大型建商如長虹、華固已宣布明年將暫緩推出住宅案,顯示市場觀望氣氛濃厚,投資人若想佈局營建股,或許可以再耐心等待。
總結而言,目前台股在AI浪潮的推動下,上漲動能依舊強勁,投資人不應預設高點;而房市則因政策管制陷入冷凍期,未來走向仍需密切關注央行在年底理監事會的態度是否有所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