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從綠電年增19%看中國能源轉型,哪些製造商正迎來擴產週期?

2025年04月23日 08:45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2025年4月2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國在 2025 年第一季的綠色能源發電量來到 951 TWh,不僅創下同期歷史新高,年增率更達到 19%。同時,綠色能源在中國總發電占比也從去年的 34% 提升至今年的 39%,顯示再生能源在整體電網中角色日益關鍵。

太陽能與風力首度聯手超越水力,重塑主力結構

在各類綠色能源中,風力仍為中國第一大再生電力來源,於第一季貢獻約 307 TWh,約佔全國總發電的 13%。不過,真正亮眼的是太陽能,其發電量大幅成長 48%,來到 254 TWh,佔比達 10%,創下歷史新高。

這兩項能源合計發電量首度超越水力發電,成為中國電力結構中的主力來源。而水力與核能也有穩定增長,分別年增 7% 與 13%,形成輔助支撐角色。

煤與氣發電同步下降,化石能源占比被壓縮

隨著綠色能源供給大增,中國在今年第一季也同步下調了化石燃料的發電比重。燃煤電廠雖然仍是最大來源,但發電量已較去年同期減少 4%,占比從 63% 降至 58%。

同樣地,燃氣發電也下降了 4%,總體來看,整體化石燃料發電量年減約 4%。這些變化顯示出中國正在進行實質性的能源轉型,不只是口號式的「去碳化」。

全球對比下的結構性差距

將中國與美國、歐洲近兩年來的綠色能源發展做比較,更能看出其中的「結構性差距」。

2024 年中國綠電年增 15%,這一成長速度是去年歐洲和美國6%成長速度的兩倍多。到了 2025 年第一季,中國達 19% 的年增,而美國僅 6%,歐洲甚至出現 5% 的下滑。

也就是說,中國的能源系統不只在擴張,更在加速,這會進一步放大在產能、價格、政策影響力上的優勢。

誰會因此受益?誰可能被邊緣化?

潛在受益者方面,可以預期中國本地與出口導向的太陽能與風電產業供應鏈將大幅受惠,包括矽晶圓製造商、模組封裝廠、逆變器廠商,以及負責EPC工程與建設的業者。

同時,儲能與輸配電網的升級需求也將連動推升。而在風電領域,渦輪、塔架與葉片製造商則是結構型的長線受益者,特別是具備內需與外銷能力的龍頭廠。

相對之下,受衝擊的可能會是全球主要的煤炭與天然氣出口國。 隨著中國逐步減少對這些能源的依賴,長期訂單穩定性恐受到影響。

未來展望:中國領跑綠電轉型

從中國這次第一季綠電成績來看,2025 年將可能是中國再度刷新全年紀錄的轉捩點

對中國自身而言,這意味著未來能更從容應對空汙與碳中和目標壓力,向全球輸出其綠能解決方案,包含技術、設備與工程整體輸出能力(如EPC案場包案、智慧電網輸出等)。

對全球而言,這將產生數個重要影響:

▪️歐美政策壓力加劇:若不加快補貼腳步、改善供應鏈效率,將進一步落後中國,加大企業出走與產能遷移風險。
▪️能源價格波動風險擴大:中國減少煤氣需求,將重新定義全球化石燃料市場價格支撐邏輯。
▪️新一輪「能源地緣競爭」展開:中國有可能透過技術授權與海外建廠模式,在開發中國家強化其標準與技術主導權。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再生能源
太陽能
水力發電
煤炭
電力
熱門搜尋